好事近词作原文
好事近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
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
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
【好事近·月未到诚斋注释】
①诚斋:词人的书房名。
②万花川谷:词人对“诚斋”附近花圃的称呼。
③修竹:又长又直、青翠整齐的竹子。
【好事近·月未到诚斋译文】
皎洁的月光还未照到我的书房,却先照到了花圃。不是月光照不进书房,而是月光被茂密的修竹阻挡住了。
今天才是十三的夜晚,月色已经像玉一般晶莹光洁。但这并不是赏月的最佳时刻,十五、十六才是月亮最美的时候。
好事近词作赏析
赏析1
这是一首即兴之作,描写清新美好的月光,在词人的词作中可谓独树一帜。
上片写景。起首两句写月光在照到书房前,先洒满了“万花川谷”,“未到”和“先到”,对比鲜明,意境超凡。随后“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交代“未到”和“先到”之别的原因:不是月光不照词人的书房,而是词人书房前的一片修竹挡住了月光。这里“隔”用得尤妙,把竹子浓郁峭拔的情态衬托得恰到好处,境界全出。
下片写月色之美。前面两句巧用比喻手法,“如玉”二字,充分再现了碧空之上,一轮明月朗照的情景,生动传神。“才”和“已”,逐层递进,极言月色之美。可这仅仅是“十三夜”的月亮,并不是最美的月亮。最后两句“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写到了农历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圆、最美、最亮,那时才是赏月的最佳时间。词人并没有在词中直接描写十五、十六的月色,只是在前文的基础上为读者开拓出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语言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人们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这样的结尾,深得含蓄蕴藉之妙,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用语清新,活泼自然,通俗易懂而内涵丰富,境界尤高。词句平实自然,似随手拈来,毫无拼凑、雕琢的痕迹。正应了清人先著所说的“轻而不浮,浅而不露,美而不艳,流而不动,字外盘旋,句中含吐,小词之能事毕矣”。
赏析2
这是一首咏月词,不过直接写月亮的只有“月色已如玉”一句。月的形和神,是用比较法。
衬托月亮,最常见的办法是去写云彩,常语说:“烘云托月”。杨万里抛开这一陈腐的路子不走,采用了纯新的方式。上阕以谷、斋、竹作陪衬。诚斋是作者的书斋名,万花川谷是作者的花园名。“月未到诚斋”,自然不无遗憾;但“先到万花川谷”,倒也令人欣喜,因为这同样是词人的天下。况且也不必为诚斋而惋惜,因为“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月照幽篁,应该又是一种韵味。这半阕中,同是月光,在万花川谷的当是朗照,在“一庭修竹”的当是疏散,在诚斋的又当是浓阴下的幽明。同样的月色竟有这许多情意,明暗层次又是这样分明,难怪上片无一字直接写月,却叫人处处感得到月的媚态。上阕是以物托月,下阕则以月自托。词中说:今天才是十三,月色已如美玉,若到秋光奇艳的十五十六,它定然更不寻常!这里明显地在用十三之月衬托十五、十六之月,然而本篇的作意是咏写今夜月色,所以句中又含有用十五、十六的满月衬托十三月色的意思:现实的月同遥想的月两相辉映,各各更见其妙了。
杨万里写诗,最讲“活法”,“透脱”。他在《颐庵诗稿序》中说:“……尝食夫饴与荼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诗亦如是而已矣。”他认为诗不能象糖:一放进嘴,就知道它是甜的,吃到最后,却变成酸的;诗应当象荼(古茶字)经过品尝才让人感知到它的甜味。我们读这首咏月词,初时只看见全篇仅有一句写月,还是用的“如玉”这个相当陈旧的比喻,读来很可能有几分扫兴,--这正是在“病其苦”。可是只要你细心品尝下去,那么洒在绿叶红花上的月光,伴和着挺拔修竹上的月色,在月的阴影中的诚斋,今夜的月,十五十六的月,便都会成为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月光图。这些图全都经得起人们的反复吟味,因而全篇也就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的艺术效果。再说作者使用的又是白描手法,用这种引而不发的方式启人想象,其表达力往往可以超过一切言词。比如,词中说“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
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十五十六的月色自然好极了。但如何好法呢?不论你想出多么优美的字眼来形容它,其他读者仍然可能想象到更美十倍的境地中去。--凡此种种,又是本篇“苦未既,而不胜其甘”的地方。
不,这首词的超脱处还不在于此。你如果继续品尝,还可能发现作者是在写月,但又不全在写月,更重要的,他是在借月写人。不然,月光朗照之下什么不好写,却偏要写他的园、他的竹、他的斋呢?应当说,它些环境既是作者生活情趣的表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花的芬芳,竹的正直,还有书斋所象征的博学,以及用来作比喻的玉的坚和洁都透露出一种高贵而雅洁的审美趣味,而清寒如玉的月光也就寓蕴了更丰富的人格象征意义。当然,这一些也都是要欣赏者通过咀嚼而慢慢品味才能获得的。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调零陵丞。乾道,知奉新县,擢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权吏部右侍郎官,将作少监。淳熙间,历知常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迁广东提点刑狱。十一年(1184),召为吏部员外郎。历任枢密院检详官,尚书右、左司郎中,秘书少监。十五年,出知筠州。光宗受禅,召除秘书监。绍熙元年(1190),为实录院检讨官,出为江东转运副使。三年,改知赣州,不赴,乞祠禄而归。开禧二年卒,年八十,谥文节。《宋史》有传。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其诗自成一体,称“诚斋体”。有《诚斋集》一百三十三卷。《彊村丛书》辑为《诚斋乐府》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