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曲》(录二)原文赏析-杨慎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09:53

沅江曲原文

沅江曲(录二)

杨慎

绿萝山豁午烟开,野贩山樵竞往回。

叠浪高潭浑不畏,?艚船上唱歌来。

沅江曲赏析

【赏析1】

沅江,在今湖南西部,源出贵州云雾山,东北流经辰阳、沅陵、常德,到汉寿县入洞庭湖。杨慎被贬入滇,自江陵登陆后,“首程公安”,由湖南澧州、常德、桃源,渡沅江而西,至辰溪(明辰州府),重渡沅江,过芷江(明沅州),经苗族地区进入贵州,所谓“自沅而西,亭徼荒漫”(见《滇程记》)。这两首诗就是歌咏湘西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的,当是途经沅江时所作。

第一首写白日所见。湘西地区,丛林密集,河流交汇,空气潮湿,常多烟雾。《楚辞·涉江》所谓“深林杳以冥冥兮”“下幽晦以多雨”就是写的这种情况。诗人来到绿萝山口,正值大雾弥天,直到午时才烟消雾散现出青山绿水与大地人间来。“绿萝山豁午烟开”,真实而又生动地描绘出了湘西山谷的这种特殊景观,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着由写景到写人。正因为云开雾散,所以这才看见“野贩山樵竞往回”,那些出山做生意的小商贩和砍柴的樵夫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竞”字点出他们劳动生活的繁忙景象。“野贩山樵”四字刻画出他们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形象,不无赞叹之情。“叠浪高潭浑不畏,?艚船上唱歌来。”接着进一步描写他们的品质:他们面对重重洪波,深潭高壑,毫无畏惧,反而乘坐?艚小舟,劈波斩浪,凯歌而还。“?艚船”,指峡中小船,长江三峡及西南地区江河船工多用这种船。李白《江行寄远》诗肖士赟注云:“《史记》张骞乘槎,乃刳全木为之;至今沅湘中有此,名为?艚船。”“叠浪高潭”言其环境的险恶;“?艚船”言其条件的艰苦。险恶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并未能吓倒这些商贩樵夫,反倒使他们更加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和信心。“唱歌来”三字形象地展现了他们履险如夷、无所畏惧的崇高形象,也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这里诗人借写“野贩山樵”,未尝没有寄托自己面对贬谪边远之地的险恶环境,面对政治迫害的险风恶浪,要“浑不畏”而坚持到底、顽强斗争的理想。含意深远,韵味绵长。

碧天霜冷月明多,平澧风交湘水波。

夜夜枫林惊客棹,村村铜鼓和蛮歌。

【赏析2】

第二首写夜间所闻。首句写景,点明季节和时间。深秋霜寒的夜晚,万里蓝天,碧空如洗,只有皎洁的月光照耀大地。“碧天”即蓝天,指视觉所见。“霜冷”即轻霜的寒意,指身体所感,暗点深秋季节。“月明”写环境,暗点时间在夜晚,同时又将天上地下联系起来,将视觉感觉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新静谧的美丽图画,从而将人们带入到湘西水乡。“平澧风交湘水波”,接着第二句便写水乡,点明地点;这是澧水湘江汇合、民风淳朴交错的美丽的湘西水乡。《山海经·中山经》载,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后世便称潇水入湘江处为潇湘,这里诗人举澧水湘水以代指湖南湘西水乡。“风”本指微风,“波”本指水波,波由风生,风因波显,故此处“风”“波”应是同义,借指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交”字即汇合交错。这里诗人以澧水与湘江汇合,指出湘西水乡民情交错、民风淳朴。所以最后两句便直接转入对湘西少数民族风俗民情的歌咏赞美:“夜夜枫林惊客棹,村村铜鼓和蛮歌。”每到夜晚,水乡村寨便响起铜鼓,少数民族男女歌手们互相对起了当地的歌谣,优美悦耳的歌声惊动了夜宿枫林下的远客,禁不住也棹桨荡舟,望月静听。李端《古离别》诗:“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行舟问商贾,宿在枫林下。”诗意与此诗时地皆切合,诗人化用李端诗句,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不露痕迹,真有化工自然之巧。“铜鼓”又称诸葛鼓(见《益部谈资》),“皆精铜极薄而坚,文缕亦颇精,叩之冬冬如鼓”(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其形如腰鼓,一头有面,圆一尺许;面与身连,其身遍有虫鱼花草之状。击之响亮,不下鸣鼍”(《岭表录异》),“鼓皆细花纹,极工致,四角有小蟾蜍。两人行徭,以手拊之,声全似鞞鼓”(《桂海虞衡志》),是西南川、滇、黔、湘、两广地区的彝、侗、瑶、苗各少数民族所用的一种大鼓。“蛮歌”指少歌民族歌谣。西南少数民族风俗,节日喜庆欢乐之日,往往击鼓赛歌,彼此唱和。孙光宪《菩萨蛮》词所谓“铜鼓与蛮歌,南人祈赛多”即指这种风俗。可见这种风俗是古已有之,且流传至今。在这首诗中诗人用“铜鼓”“蛮歌”写出了湘西水乡少数民族生活的和睦友爱、欢乐自由和民情风俗的淳朴优美;“夜夜”言时间,“村村”言地域,两个叠词,突出了这种民风民习的浓郁热烈和普及广阔;“惊”字表示赞叹,抒发了诗人发自内心的称颂赞美之情。

充满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生动活泼,感情真挚,是此诗和前一首绝句的主要特点,诗人选择富有当地特点的人和事作为描写的对象,如“野贩山樵”“艚船”“铜鼓”“蛮歌”等,用朴素的语言将其融入诗中,雅而不俗,自然有味,生动如画。既表现了湘西水乡的风俗民情,又抒写了自己热爱生活的高尚志趣。诗歌引用前人典故和诗句,既切合诗旨,又关合时地,自然工巧,不露痕迹,也使这两首绝句饶有韵味。

(吴明贤)

【作者】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年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世宗时,因议大礼直言强谏,被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在边荒之地,无书不读。其著述之丰,明代推为第一,多达一百余种。诗文有复古倾向。贬谪之后,其诗多感愤之作。亦能词曲,对民间文学也颇重视。有《升庵集》《陶情乐府》等传于世。

【相关阅读】

更多杨慎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