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秋怀原文
病中秋怀
杨慎
迢递城西百尺楼,登兹销暑亦销忧。
江山平远难为画,云物高寒易得秋。
吉甫清风来玉麈,涪翁妙墨换银钩。
余甘渡口斜阳外,霭乃渔歌杂棹讴。
病中秋怀赏析
《病中秋怀》是杨升庵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共八首。同他的《春兴》一样,这组诗也是感事咏怀之作,各章所写,并不限于一时一地,而是杂取生活中的见闻感受借以抒情写志的。升庵于嘉靖三年(1524)贬谪云南永昌卫,久戍滇中,晚年侨寓川南泸州,心中难得快意,耳闻目睹当地风物人情,名胜古迹,兴至神来,便入诗篇。所以这一时期多做联章组诗,王士禛《香祖笔记》说他“七言律联句,神韵天然,古人亦不多见”,就是指的这类作品。这里选析的是这组诗的第六首。
这是一首抒写诗人对泸州风物美景称慕眷爱的诗歌。开头两句写暑天登楼。诗人在初秋的一天,登上了高高的南安楼消暑解忧。迢递,遥远的样子。百尺楼,指“南定楼前碧草春”(《病中秋怀》其三)之南定楼,陆游诗“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就是指的这里。百尺,并非实指,而只是言楼高耸的气势。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李商隐《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此处化用这两句诗,指出南定楼的地理位置及高峻气势,顺手拈来,恰到好处。泸州又称江阳,“俗言天下三伏,泸州六伏”(杨慎《江阳秋热》自注),“八月江阳暑未休”(《病中秋怀》其一),泸州每到夏秋之季,湿热难当,向有火炉之称。而南定楼则“下临内江,此水自资简州来,合大江。城上有来凤亭,瞰二江合处,于纳凉最宜”(《吴船录》)。诗人被长期贬谪,难得与家人团聚,今虽暂寓川南,却得天伦之乐,心中自是欣慰,故“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王粲《登楼赋》),于闲暇时登上此楼,消暑散闷,亦是情理中事。
三、四两句写登楼所望。诗人登上高楼,放眼望去,长江东流,远山迷茫,山川平旷,风景之优美,画工难描;脚下云雾缭绕,身旁微风吹拂,顿觉“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仿佛秋天已临。前句写望中远景,泸州城南有宝山,登高望远,最为适宜。南宋庆元年间,右司陈损之筑堂其上,制帅袁说友取名为“江山平远”。这里诗人借“江山平远”堂的名字,着力刻画登楼所见城南江山美景,自然贴切,不露痕迹。后句写身旁近景,因身处高楼,才能感觉到云烟风物,也才有秋寒易得之感。这两句写景,意境高远,故王士禛赞其“神到不可凑泊”。
五、六两句写登楼所感。诗人登高望远,江山云物,美景难收,当地名胜古迹,自然融入眼底,于是闲坐清谈,不禁想到了吉甫作颂美宣王之功和黄庭坚提名留不朽墨迹的事来。尹吉甫,周宣王时的大臣,他曾写有“吉甫作颂,穆如清风”(《诗经·大雅·丞民》)的诗句赞美宣王。据《寰宇记》佚文载:“君吉甫江阳人,有祠在城南。”扬雄《琴清英》载,吉甫闯船歌之声,疑似其子伯奇,援琴作曲。旧传泸州城北二里有琴台,为伯奇投江,吉甫鼓瑟处。这就是所谓“尹氏遗踪百尺台”(《病中秋怀》其二)。玉麈,本指晋人清谈时所执拂子,这里代指闲坐聊天,欧阳修“玉麈清谈销永日”(《和禹玉较艺书事》),就是取用此意。又《泸州志》引《元一统志》云:“西山堂下有木龙岩,山谷黄庭坚所名。”《大明一统志》载:“山麓有木龙岩,黄庭坚有题榜。”银钩,指遗留的墨迹,索靖《草书状》云:“宛若银钩,飘如惊鸾。”这里五句承四句,由高寒得秋联想到吉甫清风;六句承三句,因江山平远而想起涪翁妙墨,歌咏泸州的名胜古迹,勉思前哲的功业文采,承接自然,毫不雕饰,很好地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感慨不平。
最后两句写渡口晚景。一天的时间即将过去,诗人站在南定楼上远眺,只见余甘渡口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之中,渔歌之声伴随着划船的号子声不时传来,人们带着一天的劳动收获来到渡口准备归家了。这是一个多么愉快而繁忙的劳动景象啊!余甘渡口,在泸州城东北,唐庚《泸州》诗云:“余甘渡头客艇,荔枝林下人家。”可见宋时已有此渡口,而且是人们渡河的交通要口。“霭乃”即“欵乃”,杨慎《古音骈字》释为“棹歌相应之声”,这里应是指渔歌之声,柳宗元《渔翁》诗“欵乃一声山水绿”同此。棹歌,指船夫的号子声。“杂”字将渔歌声与船夫的号子声交错不断、热闹繁忙的场面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十分传神。
将本地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与点化前人诗句、运用典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富有本地的生活色彩,又不失文雅庄重;既赞美了泸州的风土人情、山川美景,又抒写了自己消暑解忧的快意之感;既自然精工、无雕琢的痕迹,又内容含蓄、韵味绵长。这的确是一首意境高远、雄浑蕴藉的佳作。
(吴明贤)
【作者】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年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世宗时,因议大礼直言强谏,被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在边荒之地,无书不读。其著述之丰,明代推为第一,多达一百余种。诗文有复古倾向。贬谪之后,其诗多感愤之作。亦能词曲,对民间文学也颇重视。有《升庵集》《陶情乐府》等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