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原文赏析-严羽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08:22

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原文

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

严羽

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

京口寒烟鸦外灭,历阳秋色雁边遥。

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

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

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赏析

这首诗大约写在理宗端平年间诗人漫游吴越之时。芜城是扬州的别名,南朝诗人鲍照曾作《芜城赋》,将乱后的广陵城(今江苏扬州)称作芜城(芜是荒废的意思),以后便沿用下来。上官伟长名良史,是严羽的同乡好友。这次他们异地相逢,同登扬州古城晚眺,各有题咏。上官的原作已失传,现只存这首和诗。

“平芜古堞暮萧条”,诗篇一上来就刻画了古城周围的一片萧条景象。平芜,指原野,扬州地处平原,郊野一望无际,深秋时节,草木凋零,给人以荒芜的感觉。堞,本指城上锯齿状的矮墙,亦称女墙,这里指代整个城墙。在广漠的荒原之中,古老的城墙孤零零地矗立着,加上夜幕悄悄降临,这一切都显出一种冷落萧瑟的气氛。由此自然而然引出诗人的“归思”。作客异地,登临凭眺,本来就容易激发乡情,何况眼前呈现的又是这样凄清的景物,怎不令人黯然魂消?开首这一联给全诗定下了基调。

中间两联写登临所见,一远一近。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在扬州的对岸,隔江相望。历阳,今安徽和县,距离更远。从扬州城上眺望出去,京口一带的袅袅炊烟尚明灭可睹,而历阳那边的风物则遥不可辨,只剩下一抹秋色。这一联都是写的远景,其中仍有稍近和更远之分,用“鸦外”和“雁边”暗示区别,写得很有层次。

然后,诗人的目光收回来,注视于近处的江面。深秋的江水色调清冷,片片落叶坠入江中,溅起水珠,有如雨点。由于天色渐晚,江面水口风力增大,预示着涨潮的时刻就要到来。本联写景中结合人的感受,体物工细入微,常为后人称引。而“清江木落”、“暗浦风多”的境界,跟上联的几缕寒烟、一抹秋色,远近相映,浓淡互衬,合组成一幅江天惨淡的水墨图,更进一步烘托了诗人的愁思。

写景已毕,结尾一联又折落到归思乡情的主题上来。诗人此时频频极目远望,故乡遥隔千山万水,渺不可见,只有漫漫长道,贯通江南江北,向着天边延伸而去。面对此情此景,又怎能不叫人感慨万端,惆怅不已呢?篇末明点“惆怅”,而妙在不说破惆怅的根由,把一片乡情隐没于“江南江北路迢迢”的画面中,就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本诗是和答乡里亲朋之作,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从思想感情上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所以诗中不必再叙交谊,而交谊即在其中。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不炫弄才学,不琢雕文词,有别于一般的宋人诗作,可以看出诗人倾心于唐诗的趣尚。而意境衰飒,作风清迥刻削,仍缺少盛唐诗歌的浑厚气象。前人批评严羽“志在天宝以前,而格实不能超大历之上”(《四库全书总目》),甚至贬之为“许浑境界”(王世贞《艺苑卮言》),就是指他的这类作品。

(陈伯海)

【作者】

严羽:生卒年不详。字仪卿,又字丹丘,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精于诗论,倡“妙悟”与“兴趣”说。有《沧浪集》、《沧浪诗话》。

更多严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