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峪镇远眺》原文赏析-严遂成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08:11

曲峪镇远眺原文

曲峪镇远眺

严遂成

地近边秋杀气生,朔风猎猎马悲鸣。

雕盘大漠寒无影,冰裂长河夜有声。

白草衰如征发短,黄沙积与阵云平。

洗兵一雨红灯湿,羊角魫鱼堠火明。

曲峪镇远眺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此诗时作者正出任山西临县知县。曲峪镇,在临县西,黄河东岸。关于此诗写作背景,作者在诗题下自注云:“时西陲方用兵。”西陲用兵,指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羹尧代贝子胤为抚远大将军平青海罗卜藏丹津叛清事。诗写作者在曲峪镇所见边塞那种壮阔、肃杀的景象。

诗一起题即渲染边塞的战争气氛,言曲峪镇地近边城,又时临秋天。古人认为,秋主兵象,是战争的征兆,故古代用兵多在秋天。欧阳修《秋声赋》曰:“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这里说“杀气生”,是说年羹尧用兵的气氛已传染到边城曲峪镇。边地早寒,塞草早衰,“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虽然时间仅只是秋季,然而边城却早已是“朔风猎猎”天寒地冻了。在这样的时刻行军打仗,其苦况自不待言,连战马也发出阵阵悲鸣。马犹如此,人何以堪?不单是马,即使过惯北国苦寒生活的大雕,此时此刻也躲藏起来,浩瀚的大漠不见其踪影。这里,作者用“马悲鸣”“雕无影”两个特写竭力渲染了边城的苦寒,马悲鸣是听觉听闻,雕无影是视觉所见,一写地面,一言天穹,六合之内,可说是一片悲凉肃杀之气。就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参加平叛的将士却在夜涉冰河,诗人伫立边城,似乎听到了马踏黄河冰碎的声响,这是想象,是一个关心国家命运前途的诗人对这次“西陲用兵”的想象。虽然他不能亲赴前线,但其内心与征战的将士是相通的,正和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心境相似。按下来继续写远眺所见:“白草衰如征发短”,白草,是产于北方关外的一种草,干枯时成白色,前引岑参《白雪歌》“北风卷地白草折”即是。白草已衰,说明气候之寒,言它衰如征夫头上的短发。“征发短”,是形容征夫头发稀疏,语出杜甫《春望》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是言指将士征战之苦,连头发都掉光了。下句“黄沙积与阵云平”,“阵云”,云霞叠起如兵阵,言边地云如兵阵,这无疑又是在渲染战争气氛,作者抓住塞外风物特点,以黄沙堆积与云霞相齐写出战争之苦。在关内过惯青山绿水生活的战士,而今却在黄沙堆中厮杀,既无天时,亦无地利。以上两句,就大漠特有风物着笔写远眺中大漠景象,不言征战之苦而苦自明。

战争是残酷的,痛苦的,但正义的战争又是人民心甘情愿参与和支持的。尾联是诗人对这次战争的肯定和乐观预测:老天下雨助战,边疆红灯通明,城防固如金汤。“洗兵一雨红灯湿,羊角魫鱼堠火明”,“洗兵”,典出《说苑》:“武王伐纣,风霁而乘以大雨,散宜生谏曰:‘此非妖欤?’武王曰:‘非也,天洗兵也。’”“红灯湿”,作者自注:“前明(按:指前代之明朝)边堠(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挂红灯,其上魫鱼皮为之,胶以羊角,雨湿不坏。”这两句说,天下大雨助我平叛之战,雨虽然打湿了报警的红灯,然而却无损其明亮。这明亮的堠火,正预示着边陲无事,国防安宁。这就预示出这次西陲用兵的胜利。这是诗人远眺所见,也是战争进行顺利的形象说法。全诗就在这样一种充满欢乐和光明的气氛中刹尾,留不尽之意于言外,使人遐想,引人预测……

这首诗以乐观的情调和必胜的信念写了诗人在边城曲峪镇远眺时所见所想。全诗笔力饱满,对仗精工,比喻精切,写边塞风光富于特色。吴应和评曰:“边塞之什,应作秋笳晓角之音,此篇绝似陈黄门(子龙)仿高岑诗。”

(蒋先伟)

【作者】

严遂成(1694-?),字嵩瞻,号海珊,浙江乌程(今吴兴)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累官至雄州知州。工诗。长于咏物,尤擅咏史,尝自负为咏古第一。有《海珊诗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