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东楼原文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咸阳城东楼赏析
钱钟书先生在谈到古人登高之作时说:“囊括古来众作,团词以蔽,不外乎登高望远,每使有愁者添愁而无愁者生愁。”(《管锥编》)这种登高望远之愁,其实皆来自于理想与现实的纠结冲撞。古代士人胸怀远大,志在千里,奈何瓦砾遍地,荆棘遮道,刺足伤肉,疼痛异常。遥远的前方注定很难走到了,哪怕走不到,看一眼也好呀。于是登上高楼,纵目瞭望,一望之下,目标在前,但环顾现实,周遭残酷,怎能抵达?结果自然是“遥岑远目,献愁供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而更多时候,是无论如何瞭望,也不见目标何在,只是一片浩浩茫茫,“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枪然而泣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这般情形,当然只会是涕泗横流。
许浑这篇登楼诗,写的正是这般心态。
“一上高城万里愁”,起笔即点出主题,“万里愁”,可见愁恨之浓、之厚,以及给人的沉重压抑,这种压抑来自何处?“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乌云腾起,红日下坠,山雨即来,大风满楼。这二句真可谓千钧笔力,裹风挟雷,震人眼目,撼人心魄。“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咸阳,邻近长安,这里亦包含长安,指秦、汉故都。夕阳斜照,当年秦的万重宫殿,早已变成一片绿草,成了鸟儿的栖息地。秋风吹拂,过去的汉家宫阙,荒芜冷落,秋蝉声中,无边黄叶萧萧落下。
诗里写秦写汉,看似怀古,其实都有现实投射,因为唐王朝也是建都长安,秦、汉往往也成为唐人自况。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即是一例。诗里由此也充溢着对唐王朝的无奈和惋惜。结句“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当年”“故国”,指秦、汉,实际就是当朝。国事如何?何必纠缠,就像渭河流水一般,一任东去,不可回还。
本诗中间两联写景状物,寄托作者无限感枪,尤其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最为后人所称道,这里暗示的是唐王朝面临天下大乱无可避免的悲枪命运。志在有为的士人,无时无刻不在忧心国事,对身边一草一木、一风一雨,往往都敏感无比,并和自己在在忧心的国事十分贴切萦系了起来,从而有了某种寓意,真正不可思议,这首诗的丰富意蕴,正是这般。就像龚自珍所写“凭君且莫登高望,忽忽中原暮霭生”(《己卯自春祖夏在京师作》),言中了清王朝注定的沉闷、颓废下去一样,都好似一种时代的预言一般。
晚唐诗歌,后人多将其看作末世之音,衰飒而又萧瑟,哀弱而又无奈,其实误会颇多。晚唐诗歌,同样颇具风骨,李商隐、杜牧诗中都不乏劲健之气,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言许浑:“亦慷慨悲歌之士,登高怀古,已见壮心。”可谓十分在理,许浑诗的雄浑悲郁,见出的正是雄奇阳刚。
这样一种劲健阳刚,在末代衰势,弥足珍贵,“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郑风•风雨》),这类诗歌,看似悲情,其实内在骨子里面,颇有一种“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的不畏风雨的果敢和迎难而上的豪迈,这一风骨,也许正是中华民族屡仆屡起一阳来复的血脉精神之所在。
(黄全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