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二首原文
乐府二首
许棐
妾心如镜面,一规秋水清;
郎心如镜背,磨杀不分明。
郎心如纸鸢,断线随风去;
愿得上林枝,为妾萦留住。
乐府二首赏析
“乐府”一词有几种含义,其一指乐府民歌的诗体。此二诗总题《乐府》即取民歌义。古代乐府民歌以两汉乐府民歌与南北朝乐府民歌对后世影响最大。许棐这两首民歌体,乃是学习南朝乐府民歌之作,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与南朝“吴声歌”或“西曲歌”相似。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几乎都是情歌,且大半出于下层女子之口,偏于抒情;篇幅短小,一般为五言四句,善用比兴手法,语言清新自然,口语化。这些特点《乐府》二首皆已吸取。
第一首模拟一个女子口吻,抒发自己纯真痴情,但情郎态度暧昧,因而产生了幽怨。她性情温柔,心地单纯,并不直抒胸臆来发泄怨恨,而是以梳妆时常见的镜子为喻,正反对照,含蓄委婉地道出心中之意。
“妾心如镜面”是一个明喻修辞格。“妾”是诗的抒情女主人公自称的谦词。“镜”指铜镜,“镜面”是经过磨制可以照人的正面。“心如镜面”的比喻很新颖。镜面清澈如“秋水”,如同女子心地之纯洁澄净。这里先以镜比心,继以秋水比镜,比中套比,含义更深。“秋水清”比镜是借喻修辞格。这两句是“妾”对其内心感情的自我表白。但心如“秋水清”的具体内涵并不明言,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秋水清”的本质是澄净,如同女子对情郎的一往情深而毫无杂质。此心又如同“镜面”,光可鉴人,比喻内心坦白。这是一个多么纯洁的女子!
但是好心无好报,被如此美好的心灵所追求的情郎又如何呢?“郎心如镜背。”“镜背”与“镜面”相对,晦暗无光,甚至达到了“磨杀不分明”的程度。“磨杀”极言女子对男子痴情,“不分明”则突出了男子对她的暧昧态度。他何以“不分明”,也未明言。或许是见异思迁,另有新欢。
总之,“郎”的态度是暧昧的,与“妾”的态度一加对照,抒情主人公由爱而生怨,怨因爱而益深。诗人对女子的同情与对男子的谴责亦尽在不言中。
第一首中的“郎心”“不分明”,而第二首所写的“郎心”却极为“分明”,不过比之“不分明”走得更远。此诗中的情郎与女子曾热恋过,或许有过不少甜蜜的日子,甚或曾立下过白头偕老的海誓山盟。但好景不长,“郎心”朝秦暮楚,“心如纸鸢”。纸鸢即风筝。风筝飘游于九霄,忽上忽下,亦东亦西,犹如“郎心”对爱情态度的游移不定。尽管“妾”以真诚的爱情红线去牵引,力图把“郎心”从云外收回,但它终于“断线随风去”。此两句隐含着“妾”因“郎”的负心而产生的深切痛苦。但是她还不忍心绝情,她仍怀着一线希望,幻想郎能一朝幡然悔悟,因此她从内心深处暗自祈祷:“愿得上林枝,为妾萦留住!”“上林”是汉代皇帝花园的名称,在长安西。“上林枝”借指高大的树木。诗中女主人公根据风筝断线后常被高枝挂住的现象而产生借助某种力量为她“萦留住”“郎心”的奇想。此愿固然表明“妾”的痴情,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女子地位的可怜与可悲。
此诗感情的抒发比第一首稍为直率,但仍不失蕴藉。语言风格近似古乐府,清新自然,接近口语,具有“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胡应麟《诗薮》)的乐府民歌特点。
(王英志)
【作者】
许棐:(?—1249)字忱父,号梅屋,海盐(今属浙江)人。嘉熙中,隐居秦溪,仰慕白居易、苏轼。有《梅屋诗稿》、《融春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