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孩儿》原文赏析-许棐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07:24

泥孩儿原文

泥孩儿

许棐

牧渎一块泥,装塐恣华侈;

所恨肌体微,金珠载不起;

双罩红纱厨,娇立瓶花底。

少妇初尝酸,一玩一心喜;

潜乞大士灵:生子愿如尔。

岂知贫家儿,呱呱瘦于鬼;

弃卧桥巷间,谁或顾生死!

人贱不如泥,三叹而已矣。

【注释】

塐(sù):同塑,把黏土揉捏成人或物的像。

泥孩儿赏析

许棐是南宋江湖派诗人。江湖派诗对表现现实多比较冷漠,可是也有一部分诗反映了民生疾苦。《泥孩儿》即是一例。许棐嘉熙中(约1239年左右)隐于秦溪,植梅于屋之四檐,号四梅屋,屋四壁贮书数千卷,中悬白居易、苏轼画像。这表明许棐对白居易、苏东坡甚为仰慕;这首《泥孩儿》的风格很接近白居易的“讽喻诗”。

全诗可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一至第六句)稍事铺叙,描写了“泥孩儿”之华艳奢侈。所谓“泥孩儿”即儿童泥塑像。首句点明“泥孩儿”之原料乃野外饮牛马小河沟的一块烂泥,此亦暗示其本质低贱。第二句写用烂泥揉捏成“泥孩儿”时却极尽修饰打扮之能事,一个“恣”字又突出人工美化的不惜工本。“泥孩儿”如何“华侈”,难以尽言,诗人巧妙地避实就虚,让人去遐想,故第三四句通过人(表面是塑像者,实际是命人塑“泥孩儿”的主人———“少妇”)的心理活动来烘托“泥孩儿”的华艳奢侈:遗憾的是“泥孩儿”肌体太小,经受不住“金珠”的重压,否则定要金玉满身。言外之意是凡其“载”得起的“华侈”,皆已见于其身了。虽然难于在“泥孩儿”身上再锦上添花,但不妨主人另想妙法,那就是第五六句所描写的:用双层的红纱帐把“泥孩儿”罩起,以免纤尘污染,主人宠爱之真如同千金之子;再置一瓶名花于其身边陪伴,使之益显姿态的娇美。这一层写“泥孩儿”之“华侈”,实即写其主人之奢靡,从中已显露出诗人讽喻的锋芒。

“泥孩儿”被主人如此宠爱,其奥妙何在呢?诗人进而由物及人,明确地把“泥孩儿”与“少妇”挂上钩,使诗意深入一层。这就是第二层次(第七至第十句)所写。“泥孩儿”之所以福星高照,是由于“少妇初尝酸”。此“少妇”当然是富家少妇,其“初尝酸”,意为刚怀孕而喜吃酸食。“一玩一心喜”,即点明了“泥孩儿”与“少妇”的关系,它是“少妇”喜爱之物。“玩”者,玩赏“泥孩儿”也;“喜”者,喜“泥孩儿”“装塐恣华侈”也。一玩一喜,写少妇之心理状态生动传神。“少妇”何以喜呢?第九十句又进一步道出“泥孩儿”与“少妇”腹中子的密切联系。“潜”即暗地里,“乞大士灵”就是祈求观音大士显灵。民间早就流传“送子观音”之说,认为观音大士主妇女生育之事,《太平广记》中即曾记载“未有子息”者因祈求观音而得子的故事。但此“少妇”既已“初尝酸”,本该满足,又何必多此一举而“乞大士灵”呢?原来富贵人自有富贵人的希望,她不仅要乞子,更要乞富贵之子。

在第三层次(第十一至十四句)诗人笔锋陡然一转,把另一幅“贫家儿”凄惨的现实画面呈现于人们的面前,此时诗人对“少妇”的嘲讽已变而为愤慨了。“岂知”二字颇有分量,显示出责问的口吻:你哪里知道贫家的孩子,“呱呱瘦于鬼”!“呱呱”,从听觉角度写婴儿饥饿之状,其哭声揪人心肺;“瘦于鬼”的比喻,从视觉角度写婴儿形象的干瘦,令人目不忍睹。它与“泥孩儿”的华侈适成鲜明对照,其中寓有诗人强烈的义愤。“弃卧桥巷间”,又深入描写“贫家儿”遭遇之惨;其父母非到山穷水尽地步,怎忍心为此!它又与“泥孩儿”的“双罩红纱厨,娇立瓶花底”相对比:一个是活生生的人被遗弃于天地之间,一个是“一块泥”却被置于花团锦簇之中;世道是何等的不公!“谁或顾死生”,有谁去看他是死还是活呢!这并非人心不善,实际从侧面反映了广大生民挣扎于饥饿与死亡线上而自顾不暇。此时的“贫家儿”与那“泥孩儿”何啻天壤之别!王粲《七哀诗》中所写饥妇弃子的历史悲剧仍在重演。

“人贱不如泥,三叹而已矣。”最后一层次采用了白居易“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的方法。诗人经过前面的逐层铺叙之后,对“泥孩儿”“华侈”的义愤与对“贫家儿”惨剧之悲悯的两种感情,至此已如二水交汇,激涌起高潮,促使他不能不站出来明确表态了:“人贱不如泥!”这是全诗画龙点睛之笔,写来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也是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控诉,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泥孩儿》是一首咏物诗,但并非单纯咏物,而是借物写人,人物对照,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构思巧妙,为了突出主题,先不写人———“贫家儿”之贱,反而先写物———“泥孩儿”之贵,且写得充分,把势蓄足,然后再引出“贫家儿”,使得人与物对照强烈,就使“人贱不如泥”的思想更突出、更深刻而催人泪下;诗的形象也更显得生动鲜明。全诗采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既不堆垛典故,亦不刻意雕饰,自有“一味白描神活现”(袁枚《仿元遗山论诗》)之妙。

(王英志)

【作者】

许棐:(?—1249)字忱父,号梅屋,海盐(今属浙江)人。嘉熙中,隐居秦溪,仰慕白居易、苏轼。有《梅屋诗稿》、《融春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