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题得渔村晚照原文
分题得渔村晚照
徐照
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收敛蓑衣屋顶晒。
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
分题得渔村晚照赏析
诗人徐照(字灵晖),是永嘉四灵之一。他和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等人一样,标榜清瘦秀逸的诗风。他们学唐诗,只以姚合、贾岛为法。主张“捐书以为诗”,以“不用事”为第一格。他们的诗歌,气派都很小,情意枯窘,很少变化,一般只重视写点灵秀的思致。这首《分题得渔村晚照》是作者《芳兰轩诗集》中比较耐人寻味的诗篇。分题是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这是一首反映渔民生活的小诗,全诗没有用一个典故。诗中描述了渔村中的一位渔夫,在辛苦地打了近一整天的鱼以后,时已傍晚,他把小渔艇拢了回来,横系在自家的柴门外,然后就沿溪叫卖去了。这时渔妇出得门来,先是招唤了门外的鸡狗,然后就趁着斜照替丈夫在屋顶上晾晒蓑衣。她期待着丈夫卖鱼得钱,好买点米回来,作成晚餐,让辛劳了一天的丈夫,和在家中饿着的小儿子能吃顿饱饭。久而久之,丈夫果然回来了。他卖鱼钱又买了酒,却把这点薄酒在回家的路上就胡乱地喝得个一醉,等赶到家的时候,闷声不响地躺在地上睡了。家里的小儿子却啼叫着索问煮饭的米。诗中并没有交代渔妇此时的情况,人们兴许会想到她大概在拉着儿子在一边啜泣了。这当儿天色已晚,溪边的白鸥,也都飞到烟霭苍茫的芦花丛中,去寻它们的安息之地了。这家生活的惨景,就自然地被摄入诗句中间。到此全诗戛然而止,以后的情况就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
在这首诗中,读者寻不到像张志和《渔歌子》中的渔父那样“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悠然自得的形象;也寻不着柳宗元《渔翁》诗中的“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那种令人神往的意境和山水清音。作者告诉人们:渔家的生活,并不都像前人诗歌中描绘的那样美好;他写的不是什么“烟波钓徒”之类的高人隐士,而是一个道道地地的贫苦的渔民。因而用不着去勾勒那些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只把一种悲辛而又质朴的渔家生活,从一个侧面展示在人们面前,使人们意识到渔村中的渔民,他们既然是低层的劳动人民,他们清苦辛酸的处境,就应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重视,这首诗的意义就在于此。
全诗扣题很紧,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暗示的笔墨。如第四句暗示已是晚照,所以渔妇在屋顶晾晒蓑衣。第五句暗示渔人卖鱼得钱极少,他心情极度懊丧,才拼个薄酒自醉。第七句暗示这渔家已经断粮,卖鱼所得的钱也买不上一点米,这才横下心来,让全家去忍饥受饿。这些,都不难想象出来。作者大致认为这样的诗越朴素无华越好吧,所以只在结句用“白鸥飞去芦花烟”,淡淡地抹上一笔傍晚的景象,算是给人们一点灵秀之感。
(马祖熙)
【作者】
徐照:(?—1211)字道晖,一字灵晖,号山民,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终生布衣。诗以清苦为工。与徐玑、翁卷、赵师秀并称“永嘉四灵”。有《芳兰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