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游张提举园池原文
春日游张提举园池
徐玑
西野芳菲路,春风正可寻。
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
长日多飞絮,游人爱绿阴。
晚来歌吹起,惟觉画堂深。
春日游张提举园池赏析
这首诗题为“春日游张提举园池”,但前六句写的全是途中情景。首句写西野之路,诗曰“芳菲”,可见那里春意正浓。次句说作者此行是为了着意寻春———首联一开始便定下春光与人两不相负的基调。春天是万花盛开的季节,若以常理推测,作者这次“寻”到的应该是花团锦簇的艳丽春色。然而出现在诗中的却只有城、渚(水边)、渡、林、飞絮、绿阴,况且,诗中写城用“山”,写渚用“曲”,写渡用“古”,写林用“修”,这种独具特色的选景、下字法,使读者处处感受到景物的幽雅恬淡,和一般寻春诗文中常见的浓紫姹红大异其趣,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不同凡响的喜好与追求。
作者这次专程去游张提举园池,而且主人家有画堂,有歌吹(歌吹指歌声和鼓吹声),因而那里应当是一个春意盎然、十分豪华的去处。可是,诗中不但只字不提张氏园池中的无边春光,而且即使在最后两句中,也只用“起”字轻轻带过歌吹,根本不去理会这歌吹是好是坏;对于画堂,则干脆说“惟觉”其“深”,置华美、堂皇于不顾。这种描写同前六句形成鲜明的对照,通过对照也就展示了此诗的立意:作者所寻求的,乃是淳朴的自然美,而不是充满富贵气的人工美。
徐玑生活在南宋中期相对稳定的社会里,和“四灵”中的其他三位伙伴一样,对生活又采取了“有口不须谈世事,无机惟合卧山林”(翁卷《行药作》)的逃世态度,反映在诗风上,则表现为对清瘦闲逸情趣的刻意追求。这首诗在万紫千红的春日景致中专门挑选那些幽僻淡远的物象进行艺术处理,正是作者生活态度和艺术观点的集中体现。在具体写法上,徐玑等人一反江西诗派“字字有来历”的创作倾向,力求在“淡语浅语中见出深厚的情趣来。”(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叶適在《徐照墓志铭》中说徐照“有诗数百,斫思尤奇,皆横绝忽起……然无异语,皆人所知,人不能道耳。”用这几句话评价徐玑也是合适的。这首《春日游张提举园池》独辟蹊径,出人意料。全篇不用典故,不用僻字奇语,入诗的景物又极为寻常。但妙就妙在作者能用这些“皆人所知”的材料表达他异乎常人的志趣,含灵气于闲淡之中,正是徐玑诗中最可称道的地方。
(李济阻)
【作者】
徐玑:(1162—1214)字文渊,一字致中,号灵渊,晋江(今属福建)人,自其父时移居永嘉(今浙江温州)。历官建安主簿,龙溪丞,武当、长泰令。诗以清苦为工。与徐照、翁卷、赵师秀并称“永嘉四灵”。与叶適、杨万里游。亦工书法。有《二薇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