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作品原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注释译文
【注释】
①八百里:牛的名称,这里指牛。
②的卢:一种烈性快马。
【译文1】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美餐,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评点
【赏析1】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处。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虞美人》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赏析2】
男儿慷慨平生事,时复挑灯把剑看,对于辛弃疾来说,当然更是如此。但这一举动在豪迈之余,也平添几番慨叹,因为他的长剑已经空自悬挂在墙壁上好久好久了。可是他依然不忘理想,还在反复地看着他的剑,不停地梦回角声不断,军营连绵的沙场。
在梦中,所有的未竟事业都可以完成,他终于可以带领百万雄军奔赴抗金前线了。开拔之前,他把大块烤牛肉分发给战士,带领他们唱响雄壮的军歌。军威已振,辛弃疾骑着高头大马,身先士卒地冲进敌军大阵,在他身后,衣甲鲜明的弓箭手整齐地射出千万支箭,敌军随即土崩瓦解。
心心念念的中原终于收复了,辛弃疾帮助君王平定了天下大事,又为自己赢得了生前富贵与身后美名。名声对于中国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因为这是生命得以不朽的方式。但名声的获得又有多种途径,如辛弃疾这般没能获得功业,同样也可以凭借歌词千古流芳。但是作为一个以英雄自许的人,没有通过建功立业传名后世,依然会深深地感到生命的缺失与遗憾。还好,在这场梦里,他登上了人生巅峰。
再美妙的梦,也是要醒的。辛弃疾在词的结尾还是承认了虚幻,但却只用“可怜白发生”五个字,就足以将上文的九句壮语全部击碎。清代曾经有位女子写过这么一句诗:“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感叹着红颜薄命,将军九死一生。但在辛弃疾眼里,战死沙场或许要比徒增白发好一些,毕竟他亲身经历了期待的壮烈,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凭所谓的壮词想象着那些场景。
【赏析3】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1188),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晋书》载: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恺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见《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作”,作“如”解。“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在这首词中表现的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它的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一般词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依它的文意看,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个字否定前面的几十个字。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绝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每与人论及此词,人多以为自“梦回吹角连营”至“弓如霹雳弦惊”皆梦中情事。这是带有普遍性的一种误解。其原因是把“梦回”二字错释为“梦中”或“梦中回到”之类的意思了。“梦回”怎讲?就是梦醒。牛峤《菩萨蛮》:“山月照山花,梦回灯影斜。”李璟《浣溪沙》:“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均可为证。“梦回”二字实在是全词的关键所在,确定了这两个字的涵义,就可以肯定词中所写的分炙点兵、飞马拽弓,种种雄壮的场面,并非醉梦中的幻影,而是少年时代的亲身经历。这首词从开头第一句起,就是往昔战斗生活的追述,一口气写了九句,直到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才落到今日。《破阵子》分上下两片,按照习惯,过片应当有个转折。辛弃疾哪里管得什么习惯?豪情涌来,直泻而下,如飞瀑惊湍,酣畅淋漓,最后戛然而止,轻松地收拢了起来。若非有千钧笔力,如何做得到!写诗填词要有这等手段,才见功力。敢于放,善于收,方为高手。人称稼轩词豪放,的确豪放。但决非剑拔弩张、狂呼大吼,而是在豪放中有节制、有含蓄,有一种内在之力、沉郁之气贯注其间。明白了这一点,才算是懂得了辛词的妙谛。
作者在《破阵子》词牌下曰“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同甫”是陈亮的字,他“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宋史》本传)他因坚持抗金,遭到当权者的嫉恨,几次被诬下狱,人目为“狂怪”。但辛弃疾和他志趣相投,是知心的朋友。刘熙载《艺概》说:“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陈亮的《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大声鞺鞳,气势磅礴,不亚于辛词。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陈亮从浙江金华到江西上饶访问辛弃疾,住了十天。他们一起游览了鹅湖等地。分别以后彼此怀念,不止一次以《贺新郎》词相赠答。这首《破阵子》作于何年难以考明,只知道是特为陈同甫所作并寄赠给他的。词里回忆自己过去的战斗生涯和豪情壮志,也表达了壮志未酬白发已生的悲愤心情,含有激励对方、寄以希望之意。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两句都是往事。“看剑”有铅刀一割、渴望杀敌的意味。古典诗词中写剑,往往寄托着雄心,如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独漉篇》:“雄剑挂壁,时时龙鸣。”都是借剑以抒怀。这里的“看剑”也是一种感情的流露,不可仅仅当成一个动作的交代,轻轻放过。而“醉里挑灯”则为“看剑”渲染了背景和气氛,增添了浪漫色彩。这一句是写夜间,下句写清晨。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可见古代军中清晨吹角。晨曦之中,各个军营角声此呼彼应,连成一片,是何等森严而又雄壮!我们可以理解为,词人在梦醒之后听到“吹角连营”,也可以想象是这连营的号角声唤醒了词人的梦。“吹角连营”既是“梦回”所闻,“梦回”又是“吹角连营”所致。如同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体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写夜,一写晨,一开头就把调子定得很高,正所谓“起句当如爆竹”(《四溟诗话》),引人进入胜境。
这首词不但起得好,接得也好:“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三句应当连读,写的是同一件事,即检阅军队。分炙、奏乐,都在点兵仪式之中。“八百里”语义双关,一方面指牛,用《世说新语·汰侈篇》的典故:“王君夫(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王武子(济)语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君夫既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便破的,却据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脔便去。”苏轼诗里也说“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另一方面,“八百里”又兼言营寨分布之广。辛弃疾早年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抗金起义军,并在军中掌书记。起义军有数十万之众,占领的地区很广。“麾”是大旗。“麾下”指军中主帅所居之地。“分麾下炙”是说代主帅用烤熟的牛肉犒赏三军。“五十弦”指瑟,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翻”是翻奏的意思,刘禹锡《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一句是说乐器中演奏出塞外的曲调。上片最后一句“沙场秋点兵”把分炙、奏乐的活动加以概括,点出是检阅军队。阅兵是战前的准备,秋天草肥马壮,气象肃杀,正是用兵的时节。检阅期间一边翻奏塞外雄壮的乐曲,一边用烤熟的牛肉犒赏三军,其雄壮、肃穆、热烈、豪放,可以想见。
下阕“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是写战斗的场面。“作”,好像。“的卢”,骏马名。《相马经》:“马白额入口齿者,名云榆雁,一名的卢。”《蜀志·先主传》注引《世语》:“刘备屯樊城,刘表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渡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厄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弓如霹雳”是说弓弦响声如雷。《南史·曹景宗传》载:“景宗谓所亲曰:‘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叫……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隋书·长孙晟传》:“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辛弃疾这两句词用了典故却让人不觉得是用典故。快马良弓,奔腾驰骤于沙场之上,往日的生活是何等豪迈!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大目标:“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就是要收复失地,一统天下,完成君王的使命,赢得自己的功名。从词的开头到这里都是回忆,包括当年的战斗生活和当年的理想抱负。最后一句才回到今天:“可怜白发生!”辛弃疾遭受压抑,岁月蹉跎,光阴虚度,昔日金戈铁马的生涯只是一段回忆,而昔日的豪情壮志也已化为泡影。鬓边的白丝,这严酷的不可扭转的现实使词人产生难以言说的悲愤。前九句的“壮词”如果说是豪壮的话,到末尾就变成悲壮了。
范开《稼轩词序》曰:“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辛弃疾诚所谓器大志高者,所以他的词声宏意远。词自《花间》以后走上一条狭而又深的路,“大都类似清溪曲涧,虽未尝没有曲折幽雅的小景动人流连,而壮阔的波涛终感其不足。”(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前言》)辛弃疾继苏轼之后另辟蹊径,以如椽之笔抒壮阔之情。词中那战斗的场面,英雄的气概,确实足以震撼千古。
【赏析4】
此词作于词人在江西带湖闲居的时候,是为其好友陈同甫作的。词人通过对当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整首词共十句,结构独特,前九句一气呵成,打破了常规的上下片定格。首句通过“醉里”、“挑灯”、“看剑”三个动作,塑造了一位深夜“醉”后难眠的将军形象。在“挑灯看剑”后,他才安然睡去。他醒来后,号角声吹起,军队井然有序,战士斗志昂扬,将军雄姿英发沙场点兵。“马作的卢飞快”两句是对战场上情景的描写,“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则写获胜的将军成就了一番功业。但随后笔锋陡转,这一切不过是一种美好理想,白发早生的壮士暮年才是现实,词人终究无法实现收复失地的壮志。
本词的前九句确实可被称为紧扣主题的“壮词”,然而末句“可怜白发生”却使整首词的感情由雄壮转为悲凉,词人也由理想的巅峰突然跌落到残酷现实的谷底。辛弃疾一生的悲愤,缘于理想在现实中幻灭,这同样也是其友人陈同甫的悲愤所在,从中可见当时南宋朝廷的昏庸腐朽,以及众多爱国志士无处报国的苦闷。这种陡转急下的鲜明对比,出人意料,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赏析5】
这是一首“沉雄悲壮,凌轹千古”的英雄悲歌。但直到清代中后期以后,它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并经过时间的洗礼,最终成为宋词中的经典名篇。
看排行指标,辛弃疾这首“壮词”在古代确实是湮没无闻的。宋代四大选本无一种选录此词,明、清两代也分别只入选了1种和5种选本。至于评点,本来就只有5次,古代也只3次,排在评点榜的第八十七位。属于古代创作型读者的唱和一项,则完全是空白,影响指数为0。
而到了现当代,情形则大为改观。除选本入选36次,超出此期百首名篇11次的平均入选数外,研究论文也有28篇,排单榜第十一位。这样的成绩,确实令人刮目相看。当代互联网上,它的知名度也不低,网络链接数达到了4万余次,排单榜第三十八位,超过了《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辛词传统名作。最终,此词排在了宋词排行榜的第四十二位,成为了宋词中的又一经典名篇。
【赏析6】
每与人论及此词,人多以为自“梦回吹角连营”至“弓如霹雳弦惊”皆梦中情事。这是带有普遍性的一种误解。其原因是把“梦回”二字错释为“梦中”或“梦中回到”之类的意思了。“梦回”怎讲?就是梦醒。牛峤《菩萨蛮》:“山月照山花,梦回灯影斜。”李璟《浣溪沙》:“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均可为证。“梦回”二字实在是全词的关键所在,确定了这两个字的涵义,就可以肯定词中所写的分炙点兵、飞马拽弓,种种雄壮的场面,并非醉梦中的幻影,而是少年时代的亲身经历。这首词从开头第一句起,就是往昔战斗生活的追述,一口气写了九句,直到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才落到今日。《破阵子》分上下两片,按照习惯,过片应当有个转折。辛弃疾哪里管得什么习惯?豪情涌来,直泻而下,如飞瀑惊湍,酣畅淋漓,最后戛然而止,轻松地收拢了起来。若非有千钧笔力,如何做得到!写诗填词要有这等手段,才见功力。敢于放,善于收,方为高手。人称稼轩词豪放,的确豪放。但决非剑拔弩张、狂呼大吼,而是在豪放中有节制、有含蓄,有一种内在之力、沉郁之气贯注其间。明白了这一点,才算是懂得了辛词的妙谛。
作者在《破阵子》词牌下曰“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同甫”是陈亮的字,他“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宋史》本传)他因坚持抗金,遭到当权者的嫉恨,几次被诬下狱,人目为“狂怪”。但辛弃疾和他志趣相投,是知心的朋友。刘熙载《艺概》说:“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陈亮的《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大声鞺鞳,气势磅礴,不亚于辛词。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陈亮从浙江金华到江西上饶访问辛弃疾,住了十天。他们一起游览了鹅湖等地。分别以后彼此怀念,不止一次以《贺新郎》词相赠答。这首《破阵子》作于何年难以考明,只知道是特为陈同甫所作并寄赠给他的。词里回忆自己过去的战斗生涯和豪情壮志,也表达了壮志未酬白发已生的悲愤心情,含有激励对方、寄以希望之意。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两句都是往事。“看剑”有铅刀一割、渴望杀敌的意味。古典诗词中写剑,往往寄托着雄心,如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独漉篇》:“雄剑挂壁,时时龙鸣。”都是借剑以抒怀。这里的“看剑”也是一种感情的流露,不可仅仅当成一个动作的交代,轻轻放过。而“醉里挑灯”则为“看剑”渲染了背景和气氛,增添了浪漫色彩。这一句是写夜间,下句写清晨。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可见古代军中清晨吹角。晨曦之中,各个军营角声此呼彼应,连成一片,是何等森严而又雄壮!我们可以理解为,词人在梦醒之后听到“吹角连营”,也可以想象是这连营的号角声唤醒了词人的梦。“吹角连营”既是“梦回”所闻,“梦回”又是“吹角连营”所致。如同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体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写夜,一写晨,一开头就把调子定得很高,正所谓“起句当如爆竹”(《四溟诗话》),引人进入胜境。
这首词不但起得好,接得也好:“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三句应当连读,写的是同一件事,即检阅军队。分炙、奏乐,都在点兵仪式之中。“八百里”语义双关,一方面指牛,用《世说新语·汰侈篇》的典故:“王君夫(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王武子(济)语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君夫既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便破的,却据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脔便去。”苏轼诗里也说“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另一方面,“八百里”又兼言营寨分布之广。辛弃疾早年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抗金起义军,并在军中掌书记。起义军有数十万之众,占领的地区很广。“麾”是大旗。“麾下”指军中主帅所居之地。“分麾下炙”是说代主帅用烤熟的牛肉犒赏三军。“五十弦”指瑟,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翻”是翻奏的意思,刘禹锡《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一句是说乐器中演奏出塞外的曲调。上片最后一句“沙场秋点兵”把分炙、奏乐的活动加以概括,点出是检阅军队。阅兵是战前的准备,秋天草肥马壮,气象肃杀,正是用兵的时节。检阅期间一边翻奏塞外雄壮的乐曲,一边用烤熟的牛肉犒赏三军,其雄壮、肃穆、热烈、豪放,可以想见。
下阕“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是写战斗的场面。“作”,好像。“的卢”,骏马名。《相马经》:“马白额入口齿者,名云榆雁,一名的卢。”《蜀志·先主传》注引《世语》:“刘备屯樊城,刘表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渡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厄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弓如霹雳”是说弓弦响声如雷。《南史·曹景宗传》载:“景宗谓所亲曰:‘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叫……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隋书·长孙晟传》:“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辛弃疾这两句词用了典故却让人不觉得是用典故。快马良弓,奔腾驰骤于沙场之上,往日的生活是何等豪迈!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大目标:“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就是要收复失地,一统天下,完成君王的使命,赢得自己的功名。从词的开头到这里都是回忆,包括当年的战斗生活和当年的理想抱负。最后一句才回到今天:“可怜白发生!”辛弃疾遭受压抑,岁月蹉跎,光阴虚度,昔日金戈铁马的生涯只是一段回忆,而昔日的豪情壮志也已化为泡影。鬓边的白丝,这严酷的不可扭转的现实使词人产生难以言说的悲愤。前九句的“壮词”如果说是豪壮的话,到末尾就变成悲壮了。
范开《稼轩词序》曰:“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辛弃疾诚所谓器大志高者,所以他的词声宏意远。词自《花间》以后走上一条狭而又深的路,“大都类似清溪曲涧,虽未尝没有曲折幽雅的小景动人流连,而壮阔的波涛终感其不足。”(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前言》)辛弃疾继苏轼之后另辟蹊径,以如椽之笔抒壮阔之情。词中那战斗的场面,英雄的气概,确实足以震撼千古。
【诗人名片】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南宋主战派名臣、词人,有“词中之龙”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