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作品原文
贺新郎
序:别茂嘉十二弟。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释】
绿树听鹈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马上琵琶:用昭君出塞典故,西晋石崇《王明君辞》猜测昭君出塞与乌孙公主出嫁类似,皆马上自弹琵琶诉说怨恨,后世遂将琵琶与王昭君系联一处。长门:用陈阿娇幽闭长门宫的典故。
燕燕:《诗经·邶风·燕燕》一诗借燕子起兴诉说送别之恨,传统《诗经》学者认为卫桓公死后,其妇无子,故须遣返娘家,临行时,桓公养母庄姜夫人为其送别,并赋此诗。
将军:指西汉李陵,因其最终投降匈奴,故之前作为汉朝将军的战功声名均告破灭。河梁:汉朝使节苏武被困匈奴十九年,终获放归的时候,老朋友李陵在河梁之上为他送别。
“易水”二句:荆轲刺秦王,燕太子丹送之易水之上,太子及宾客皆服白衣冠。
悲歌:荆轲于送别之时自唱歌辞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还知:如果知道。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南宋主战派名臣、词人,有“词中之龙”一称。
贺新郎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章法结构奇崛特异,在众多幽怨迷离的送别词中,独具一番沉郁苍凉之气。
词的开篇从忧伤写起,鹈鴂、鹧鸪、杜鹃是三种叫声悲苦的鸟,只需听见其中之一的啼鸣,人就会觉得伤感不已。更何况,现在是鹈鴂叫完鹧鸪叫,鹧鸪啼后杜鹃鸣,忧伤也就连绵不断,始终存在,人哪能承受得住呢?这三种鸟的叫声为何那么令人伤感呢?答案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它们的出现预示着春意已深,春芳即将逝去,于是它们的叫声就好像在呼唤春天归去,也就使人联想到自己的年华也在不断地流逝。
年华流逝当然令人伤痛,但似乎与离别没什么关系,于是一句“算未抵,人间离别”的顿挫突然将词意转到送别上来,就算所有的伤春情绪叠加在一起,依然也比不过人间离别带来的深重苦痛。
提到了送别之后,辛弃疾的思绪又腾转跳跃到了无尽的历史时空中,一口气铺陈了四个经典的送别故事。昭君出塞,卫庄姜夫人辞归妾,李陵别苏武,易水送荆轲,都是极其悲愤的送别,这样的经历当然要比普通的伤春叹老要伤痛得多得多。从而词意又跳回开篇的三种啼鸟,认为它们如果知道这些人间离别的故事,那啼声一定会比此刻的伤春更加悲切。
词的题目中已经交代,这首词是送别弟弟茂嘉的,但是词意直到这里,还是与当下发生的这场送别毫无关系。但是不要紧,辛弃疾有着横扫八荒的笔力,他借着啼鸟啼血的话头突然间用最后六字迅速归结到本意:你走之后,还有谁能伴我醉酒赏月呢?在这一瞬,上文的所有伤春怨恨,离别悲愤全部涌来,此刻自己因离别而生的苦痛已经足够深重,当然也就不用再复述了。
至于辛弃疾为何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写这么一首送别歌曲,那只能是借题发挥,将自我人生的悲愤熔铸在送别情绪之中。末尾的醉酒赏月也就意不在此,而是又平添一番知音离去,无人懂我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