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原文翻译赏析-辛弃疾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06:29

青玉案·元夕作品原文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原文翻译赏析-辛弃疾作品

青玉案·元夕注释译文

【注释】

花千树:喻指元夕花灯。

星如雨:亦喻指元夕花灯。

玉壶:月亮。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是女子所佩头饰,代指元夕赏灯的女子。

千百度:千百遍。

阑珊:暗淡、稀落。

《青玉案·元夕》原文翻译赏析-辛弃疾作品

青玉案·元夕赏析评点

【赏析1】

又是一个元宵节的晚上,成群的游女将再次出现于京城的街头,词中人也在蠢蠢欲动,希望能在今夕获得一场梦寐许久的艳遇。

灯火还是那么灿烂,数量繁多得就好像天上的星辰随风流落。到处都是赏灯的人群,他们驾着豪车,吹着凤箫,摆动着曼妙的身姿,享受着一年一度的狂欢。

期待中的女孩也结伴出现了,她们真的很美丽,洋溢着青春的笑容,绽放着生命的幽香。但当她们一个个从身边溜过之时,词中人却发现都与脑海中的样子并不相符,于是就去另一处熙攘璀璨的地方寻找了。

可是无论他怎么努力,就是找不到最美丽动人的那位。正当落寞无助,想要放弃的时候,猛地一回头,却发现她早已静静地在灯火暗淡的地方等待着自己。

人总是想追求刺激,想去探寻神秘的未知,追求着最美妙的伴侣,期待着最完满的人生。于是人总是在苦苦寻觅,又总是经历寻觅失败的伤痛,一定要到繁华落去,铅华尽洗的时候,才会突然明白,原来最亲爱的人始终就在身边,只是她们落落寡合,并不追求要在自己面前光彩夺目,却始终在身后默默坚守。实际上,人生也未尝不是如此,只要问心无愧,有所拼搏,自己的人生已然最为圆满。

辛弃疾的词还是给了人们希望,因为蓦然回首后,那人依然在笑靥盈盈地看着他。但更多的时候,那人早已不在,可能是因为失望,可能是想要成全,总之留下了一场擦肩而过的叹息。于是幡然醒悟便毫无意义,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只能空自神伤,追悔莫及。

【赏析2】

这首“元夕”词,有佳句,有意境。词中不仅有元宵佳节的热闹,更有让千万读者为之动心的那一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幕所融涵的意境不仅“高超”,是“佳境”,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和感受空间,足以让人“别有会心”。其中,最有名的“别有会心”者,当属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把此称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经过的三“境界”之一。

有赖于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整首词也闪耀出熠熠光辉。评点榜上,历代文人评点10次,就有6次与这一名句相关。王国维的解读,更是唤起了现当代读者的极大兴趣,使这首在古代并不太知名的词作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细看排行指标,我们发现,这首词能荣登高位,与现当代读者密切相关。以古代读者为主体的唱和与评点榜上,此词的各项排名都在六十多位。选本入选项上,38种入选选本中,宋金、元明、清三代也仅分别为1种、1种和5种,比例相当小。而到了现当代,则有31种选本选录此词,与古代形成了巨大反差。同时,完全属于现当代读者的网络链接和研究论著两项,此词也分别以8万次和16篇次的成绩,名列单榜的第二十一和二十七位,为这首词赢得了相当大的影响力。最终,在现当代读者的高度关注下,这首词排在了宋词排行榜的第三十九位。

《青玉案·元夕》原文翻译赏析-辛弃疾作品

【赏析3】

在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里,有许多慷慨激昂的作品,像《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以及前面谈过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都是。但是他的作品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他的豪放激昂的作品固然振奋人心,而婉约含蓄的也同样出色动人。如《摸鱼儿》和《青玉案·元夕》就是。

《青玉案·元夕》写正月十五夜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场面:“花千树”,是写灯火之盛,像那千树开花一样。“星如雨”,形容满天的焰火。作者既描写了灯火的繁多,也描写了观灯者裙屐之盛。在观灯的人群中,有些人乘“宝马雕车”,服饰华贵。有些女人头上戴着“蛾儿”、“雪柳”等装饰品,一边观灯,一边盈盈笑语。 但是这些都不是作者所要寻找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是说在人群中找了“那人”千百次,仍然找不到。联系上片“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二句,知道已整整找了一个晚上(“玉壶”指月光)。作者在前面用了许多笔墨渲染环境气氛,而最后只用几笔勾画出他所要找的那个人的形象和性格。尽管灯市这样闹,看灯的人这样多,但是在这热闹人群中没有“那人”;在最后偶然回头的时候,却发现“那人”站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到此我们才知道,前面所写的种种热闹的气氛,都是反衬之笔,都是为这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性格而服务的。

这首词全首写灯火,但一直不肯轻易放出“灯火”二字,只用“花千树”、“星如雨”、“鱼龙舞”等等譬喻字面来暗点,直到最后一句才点出它,却又是在写那个主要人物时附带点出的。这种不平凡的手法,也能加强对读者的印象。

又,这首词主要是写一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这个女性形象,在花间派以来的文人词里,是很少见的。所以作者郑重地用了两层比衬手法来描写她。词的开头写灯火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越写灯火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性格。那“宝马雕车”中的人儿和戴着“蛾儿”、“雪柳”的妇女,对“那人”也是反衬。全词十三句,用作反衬的有九句,而写主要人物形象的,却只四句。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杜甫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是把“佳人”放在冷落的“空谷”的背景上来塑造,辛弃疾这首《青玉案》,则把“那人”放在火树银花的元宵佳节极其热闹的背景上来塑造。背景有冷热的不同,而美人的高标则是一致。这也是这首词可注意的艺术手法。

说这首词主要是写一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那还是表面的看法。作者在政治上失意的时候,有许多作品,大抵都寄托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这首词里的“那人”形象,何尝不是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这词编在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里,甲集编于淳熙十五年(1188),可知这词必作于淳熙十五年之前。淳熙十五年,作者四十九岁,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已经六七年了;这词里所谓“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时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梁启超说这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很可信的评语。彭孙遹《金粟词话》以“秦周之佳境”评“蓦然回首”三句,那还只是艺术手法的欣赏,并不曾接触到它的思想感情。

【诗人名片】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南宋主战派名臣、词人,有“词中之龙”一称。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