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词作原文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
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词作赏析
赏析1
辛弃疾退隐江西上饶时,经常来往于博山道中(博山在江西广丰县西南三十多里)。这首词写博山道中所见,它好像是一幅山水画,题目是“效李易安体”,所以这首词写的明白如话。虽然在文字上容易读懂,可是我们要仔细体会,因为它里面隐约地寄托了他的身世之感。词的上片写山水景物;下片则全是想象之辞,虽然是虚写,却是这首词最主要的部分。
上片首写起云,次写骤雨,再次写放晴,是写夏天山村的天气变化。“一霎儿价”就是一会儿工夫。“价”是语助词。“风景怎生图画”句,可以理解为赞叹之辞:“这风景是怎样美丽的图画呵!”也可以体会为反诘语气:“这风景怎么能画得出来呵!”上面六句把山乡风光描绘为一幅清旷的图画。最后两句:“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者一夏。”(“者”就是“这”)是作者写自己的思想愿望,即由此引起下片想象之辞。
下片是作者设想在这里过生活的情景。写“午醉醒时”,看见“松窗竹户”十分潇洒 (“万千”是“十分”的意思),又看见飞来的野鸟,更增加了意境的闲暇。末了“却怪白鸥”几句来一个转折,使文情起了变化,说明他所想象的平静悠闲的生活,在现实里是不可能实现的。“旧盟都在”几句是作者对白鸥说的话:“我还记得同你们有过盟约,而你们现在却同我隔膜了。”“别有说话”,是说存在着违背旧盟的念头。古诗有盟鸥之辞,李白诗:“明朝拂衣去,永与白鸥盟。”可能是最早的两句。辛弃疾于退隐带湖新居之初,也有“盟鸥”的《水调歌头》,内有“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之句。相传白鸥是最无机心的禽鸟,而辛弃疾这首词的结尾却说,连曾经跟我有过盟约的、最无机心的白鸥,如今也不相信我了。用反衬的手法,极写自己在官场上受猜忌的遭遇。
辛弃疾一生政治上的处境是很不得意的,他在《论盗贼札子》中说:“臣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他处处受到统治集团的排斥、打击,经常有人弹劾他,所以他唯恐话还没出口,灾祸就接二连三地来了。在服官江西以后,他又曾受谏官的打击。
辛弃疾的另一首《江神子·博山道中》也有“白发苍颜吾老矣,只此地,是生涯”之句。正是他被迫退休江西的时期。从四十三岁起,他在江西上饶一共住了十年。这种政治遭遇使他很希望摆脱官场生活。这首词的前半,就是反映了他的这种愿望。然而他同时也清楚地知道,这种愿望只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即使生活在那样宁静的山乡里,也还是不能逃脱别人的猜忌。
这首词采用铺叙的手法,把景物一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词的上片以及下片的前半,极力渲染风景的优美,环境的闲适。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衬托最后五句所表达的失意的心情。通过白鸥的背盟,写出自己身世之感和生活道路的坎坷不平,不用一句直笔而收到很高的艺术效果。以淡景写浓愁,这也是辛弃疾词的一种常用的艺术手法。
赏析2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作者被劾罢官,次年在江西上饶地区的带湖卜筑闲居,直至光宗绍熙三年(1192)再度起用为止,其间长达十年。这首词正是此期间所作。
词的上片下阕都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得明白如话而又清新幽默。上阕写博山道中的外景。博山在江西广丰县西南,“南临溪流远望如庐山之香炉峰,足风其景秀美。上阕头三句,写得颇有季节特点,特别是”骤雨一霎儿价“,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夏日阵雨的特点。阵雨过后,斜阳复出,山水林木经过了一番滋润,愈加显得清新秀美。”风景怎生图画“一句,以虚代实,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同时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青旗“二句,点出了酒店,交代了作者的去处,既与下阕”午醉醒时“相呼应,同时又点出作者闲居生活感到百无聊赖。从词的意境上说,这二句把画面推向了更深一层,别有一番风致。七、八二句是抒情,说只想在山色水光中度过这个清闲的夏天。句中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绪。
下阕开头,写酒家周围的环境。“午醉”一句,同上阕“青旗”相呼应,“松窗竹户”当为酒家的景致。作者酒醉之后,在这里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只见窗外松竹环绕,气度萧洒脱俗,十分幽雅。这首词的上下阕在时间上有个跳跃,由“午醉”加以过渡,从而增强了上下两阕的紧密联系。“野鸟”二句,语出贾谊《鵩鸟赋》:“鵩鸟”止于座隅,貌甚闲暇。同时,又是运用传统的动中取静的写法。唯其动而愈见静。如王维的《栾家濑》:“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写。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全篇皆动,却是静境。辛弃疾正是运用了这种手法,把酒家的环境写得十分幽静,但正是通过这“静”来反衬出他心中的不平静。
紧接着由“野鸟”带出白鸥,由景入情,写得十分自然。在这里,作者用了“鸥盟”的典故。所谓鸥盟。“即是”言隐居者与鸥为伴侣也“。如黄庭坚诗:”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辛弃疾在离职,初到带湖卜筑时,就曾写过一首《水调歌头》,题为“盟鸥”,其中写道:“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意在表明自己决心归隐,永与鸥鹭为伴。
“却怪”二句极显诙谐,旧友白鸥怎么啦?觑着我欲下不下,若即若离。因而最后三句接着问,莫非是新来变了旧约?《列子。黄帝》说海上有人与鸥鸟相狎熟,一日其父命他取来玩玩,明日至海上,“鸥鸟舞而不下”。这三句向白鸥提问,显得十分幽默,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襟怀,流露出他孤独寂寞的况味。此外,这三句笔势奇矫,语极新异,令人玩味不已。
作者隐居带湖,主要是由于受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多少带有一点无可奈何。这种浪迹江湖的生活,并非是他所追求的。因此,他在表现一种超脱的闲适之情时,仍然不时地流露出自己内心的不平静来。从整首词来看,有些句子显得悠闲自得,实质上是作者深感百无聊赖而自作宽解罢了。一种希冀用世的心绪,还是时隐时现的表露出来。
在这首词的小序中,作者标明“效李易安体”,而李易安即李清照,是宋代婉约词的大宗,这说明,作者虽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在“龙腾虎掷”之外,又不乏有深婉悱恻的情调。他的这首“效李易安体”之作,着重是学易安“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金粟词话》)的特色。其中诙谐幽默的成份,则纯属自己的个性。这正为我们提供了一位伟大作家“博取”的例证。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舍生,号辛党。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改广德军通判。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迁仓部郎官,出为江西提点刑狱,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五年(1178),召为大理少卿,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转运副使。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淳熙八年(1181)冬,台臣王蔺劾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落职,卜居上饶城北之带湖,筑室百楹,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自是投闲置散凡十年。绍熙三年(1192),起为提点福建刑狱,次年,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以谏官黄艾、谢深甫论列,丐祠归。所居带湖雪楼毁于火,徙铅山期思之瓜山下,家居瓢泉长达八年。嘉泰三年(1203),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于会稽创建秋风亭。四年,改知镇江府。开禧元年(1205),复以言者论列,奉祠归铅山。开禧三年,年六十八,葬铅山南十五里阳原山中。德祐元年(1275)追谥忠敏。平生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谋猷略远,然谗摈销沮,南归四十馀年间,大半皆废弃不用,故陈亮《辛稼轩画像赞》叹为“真鼠枉用,真虎不用”。其胸中古今,用资为词,激昂排宕,别开生面,不可一世。《宋史》有传。有《稼轩集》,又有《稼轩奏议》一卷,均佚。
今人辑有《稼轩诗文钞存》。词有四卷本《稼轩词》及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两种。《四库总目提要》云:“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翦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