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话李孺长书屋因怀其尊君左纳言》原文赏析-谢榛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05:05

夜话李孺长书屋因怀其尊君左纳言原文

夜话李孺长书屋因怀其尊君左纳言

谢榛

忘年尔我重交情,论事相同见老成。

月到广除寒有色,鸦归疏柳夜无声。

三农最苦江南税,百战方休海上兵。

岁暮银台应感叹,几人封事为苍生。

夜话李孺长书屋因怀其尊君左纳言赏析

谢榛和左通政司李子渐政见相同,私交甚厚,“桂花相对夜,烽火共忧时”(《秋夜柬李通政子渐》),就是这种友谊和情感的写照。李孺长是李子渐的儿子,这首诗记叙了诗人和李孺长深夜谈心的情景,从中揭露了明王朝苛税盘剥、朝政腐败、寇患不绝的黑暗现实,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关心国事的正义感和责任心。谢榛这首诗,从内容看,当作于明王朝平倭取得胜利的嘉靖四十三年(1564)后不久。

全诗紧扣题面写了诗人和李孺长的一场夜话和由这场夜话引发的对左纳言李子渐的怀念。诗人就“话”起笔,由话及人,由人及景,融记事、议论、写景、抒情于一体,真挚古朴、十分感人。

诗的上半首写“夜话李孺长书屋”的具体情景。诗人用形散神不散的表现手法,不直写“夜话”的内容,而着重写夜话双方之人,以及他们在夜谈时的气氛。谢榛比这场夜话的对方李孺长要高一辈。由于政治上的见解相同,他们却成了忘年之交。“忘年尔我重交情,论事相同见老成。”首联便展示了两代人亲密无间的融洽关系,而且说明了“论事相同”是这种亲密关系的基础。

颔联就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夜话”的环境。这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寒月已把它的清辉洒满在书屋外宽阔的台阶上,那栖宿于疏柳枝头的寒鸦,大概也早已进入了梦乡。它们寂静无声,只留下点点黑影。但是,这一切都未引起书屋中夜谈人的注意,他们似乎忘记了时光的流逝,在这万籁无声的深夜里,仍在忘情地评点着天下大势,为国事日非、民不聊生而激愤、焦虑和忧伤。

诗的下半首转入对这场“夜话”内容的正面描写。“三农最苦江南税,百战方休海上兵”,是此诗主题突现的焦点。诗人把它安放在颈联的位置上,把首联看似“宕开”之笔,陡然收住、直切题面,点出这场夜话的中心话题。“三农”本指居住在平原、山地、沼泽三类地区的农民,这里是泛指所有农民。嘉靖年间,官场贪污成风,军费支出浩大,造成明王朝财政的极度困难。由于明朝地主豪绅享有豁免赋税、徭役的特权,因此,政府就只能把财政危机转嫁给广大农民。嘉靖三十年(1551),明王朝在南畿、浙江等州县增赋二十万,称作“加派”。嘉靖二十六年(1557),又在江南等地增税银四十万,叫做“提编”,其后又有箕敛、派括、算税契、折民壮等加派项目。可见嘉靖年间,江南地区的广大农民,在苛捐杂税的重压下,完全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颈联出句就揭示了这种横征暴敛给江南农民带来的不堪忍受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广大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关怀。嘉靖时,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萎缩,边防松弛,所以对东南沿海的倭寇与中国海盗相勾结而形成的倭患也是征讨无力。明王朝耗费了大量军费,拖延了很长时间,才取得了抗倭战争的胜利。“百战方休海上兵”,既是这种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又写出了诗人对明王朝抗倭无能的讽刺和不满,表现了诗人对国事深重的忧虑和关切。

尾联用问句方式,写诗人对朱明王朝官场的贬斥和对李子渐的赞扬。“银台”原是宫门名,宋代于门下省置通进银台司(简称银台),掌奏状案牍。明通政司职责与之相当,故通政司也称为“银台”。诗中借指李子渐,因他曾在银台任通政使职。“封事”指密封的奏事。古代百官上书奏机密,为防泄露,用皂囊封缄进呈,故称封章。通政使本是言官,相当于古代的“纳言”。《尚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联命。”诗题中的左纳言,就是指左通政使李子渐。李子渐身为纳言,对百官上封章的情况是最清楚的。当时,国事日非,满朝文武却大多是蝇营狗苟,很少有人能为黎民请命:“岁暮银台应感叹,几人封事为苍生?”李子渐和谢榛政见相同,诗人推己及人,想象中那两鬓染霜的李子渐大概正在为这种情况而感叹吧!“几人封事为苍生?”问得沉重、痛切,它把诗人自己以及一切爱国的志士仁人的悲愤之情都凝集在这一深重的喟叹中了。读之令人扼腕!

全诗以“夜话”统摄全篇,把对国事的感慨,对人民的同情,对挚友的怀念凝聚为一个融浑的整体。造境古朴,不加藻饰,全凭一“真”字取胜。“时江南增税,海寇方息,山人感事及之,非泛作忧时话”(《明诗别裁集》),沈德潜这一评语可谓中肯之语。

(姚益心)

【作者】

谢榛(1495-1575),字茂秦,号四溟山人,临清(今属山东)人。“后七子”之一。早岁工词,后折节读书,刻苦为诗。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成诗社,并推其为首,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后为李攀龙等人排挤,客游诸藩王间。有《四溟集》《四溟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