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隐居士原文
寄隐居士
谢逸
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
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
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
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
【注释】
先生:别本作“处士”。骨相:《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微时,有相者谓之曰:‘君燕颔虎颈,是封侯骨相。’”又同传:“超少有大志,尝为官佣书,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卜居:古人选择住所,必先占卜吉凶,故称为“卜居”。
青眼:比喻对人重视。《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鄙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嵇康来见,对以青眼。
襄阳耆旧:晋习凿齿有《襄阳耆旧传》,录高士多人。
庞公:即庞德公,后汉襄阳人,居岘山南,未尝入城市。
寄隐居士赏析
这首诗题为《寄隐居士》,表达了诗人对高人逸士的敬佩心情,也寄寓了诗人自己甘心隐居林下的心志。“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诗篇一开头即表明先生风操甚高,不慕荣利。先生自以为本无封侯的骨相,所以无志于封侯,也不羡慕封侯。先生以高隐明志,在选择住所方面,但求于林塘幽静处结个茅庵,即已满足,不艳羡住在朱楼翠馆,自婴尘网。
第二联:“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写先生藏书之富和读书之勤。“几千卷”,极言藏书之多,且皆为珍贵的玉唾书。玉唾,即玉书。据《拾遗记》载:“孔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后世因称玉书为精贵之书。“三十秋”,极言时间之长。孔子晚年,喜读《易经》,曾经留下韦编三绝的故事。“韦”,是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筋把竹简编联起来,叫“韦编”,后世因以“韦编”代表书籍。先生手校经籍达三十年之久,可见治学的辛勤。
诗的第五六两句:“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表明先生在四海之内虽然不乏相知之辈,但他们多汲汲于功名富贵,和先生气味不同。以先生之高格,在这些人当中,谁也没有为先生所垂青,也不配先生给以青眼。先生高卧茅庵之中,甘与鸥鹭为盟、与田父野老为友,现今已经头发白了。“高卧”:旧喻隐居之士,高枕安闲而卧,不预世事。如陶渊明高卧北窗之下自谓是羲皇上人;谢安曾高卧东山,天下想望其风采;都是例子。这两句着重说明先生尽管知交很多,但知音极少。所以甘愿高卧山林,任他头白。
结尾两句:“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进一步赞美先生的风操。如果拿襄阳耆旧来相比,那么先生是真正的隐士。他的德行,可以和汉末的庞德公比美。别人借隐居之名,以猎取名望,为延誉出山的准备,先生却独如庞公,清操自励,始终不入州门。先生的风格高尚,于此昭然可见。
全诗表意朴素,旨在歌颂真正的隐士,并以此自励。作者自己也终身未入仕途,可见其托意之所在。此诗全篇用拗体,颇为劲健,为黄庭坚所赞赏。
(马祖熙)
【作者】
谢逸:(1068—1113)字无逸,自号溪堂,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屡举进士不第。博学工文辞。诗文见赏于黄庭坚。与从弟谢薖并称“二谢”。曾作蝴蝶诗三百余首,人称“谢蝴蝶”。有《溪堂集》、《溪堂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