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原文赏析-谢朓古诗-南北朝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04:52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原文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

谢 朓

炎灵遗剑玺,当涂骇龙战。

圣期缺中壤,霸功兴寓县。

鹊起登吴台,凤翔陵楚甸。

衿带穷岩险,帷帟尽谋选。

北拒溺骖镳,西龛收组练。

江海既无波,俯仰流英盼。

裘冕类禋郊,卜揆崇离殿。

钓台临讲阅,樊山开广宴。

文物共葳蕤,声明且葱茜。

三光厌分景,书轨欲同荐。

参差世祀忽,寂寞市朝变。

舞馆识余基,歌梁想遗啭。

故林衰木平,荒池秋草遍。

雄图怅若兹,茂宰深遐睠。

幽客滞江臯,从赏乖缨弁。

清卮阻献酬,良书限闻见。

幸藉芳音多,承风采余绚。

于役倘有期,鄂渚同游衍。

【注释】

1、伏武昌:伏曼容,齐人。南朝梁徐勉《伏曼容墓志序》:“曼容为大司马咨议参军,出为武昌太守。”孙权故城:指三国吴孙权故都武昌。

2、炎灵:指汉代的威灵。遗剑玺:谓丧失天下。当涂:当道,当权者,旧注谓指魏。龙战:出自《周易·坤》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比喻汉末各派政治、军事力量为争夺天下进行了殊死战斗。

3、圣期:出王者的时代。中壤:中原,中国。

4、凤翔:比喻吴国不断昌盛。以上二句李善《文选》注:“孙氏初基武昌,后都建邺,故云吴山、楚甸也。”

5、衿带:指地处险要的咽喉之地。

6、北拒:指抗御曹魏。溺骖镳:淹战马。

7、西龛(kān):指战败刘蜀。龛:通“戡”,平定。组练:“组甲被练”的简称。

8、二句谓吴政象既平,孙氏则有留意于文物制度的余暇。

9、裘冕:古代帝王祀天或祀祖先时的穿戴。禋郊:在郊外祭天地。禋:《国语·周语上》:“精意以享。”卜揆:占卜推测。离殿:古代帝王除正殿之外的宫室。

10、钓台:武昌郡治城北背长江,江上有钓台。史载孙权曾临钓台饮酒大欢。讲:讲武。阅:检查车马。

11、三光:日、月、星,比喻魏、蜀、吴三国。分景:分光。

12、茂宰:对伏曼容太守的尊称。深遐:深远。睠:眷念。

13、乖:分离。缨弁:冠戴,此指伏武昌。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原文赏析-谢朓古诗-南北朝诗歌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赏析

我国有不少名胜古迹,让历代诗人流连吟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谢朓此诗虽非倾动古今的杰构,却也不失为一篇于平叙中见葳蕤葱茜的上乘之作。

诗题为“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却既不从记叙喜得伏武昌来入手,也不由“孙权故城”开篇,而是以描述汉末社会动乱、群雄纷争的天下大势发端。这种选择,避免了一般应和酬答之作常见的俗套,增加了作品的变化和气势。三国之一的东吴孙权在当时初基武昌,故诗从第三句“圣期缺中壤”起,即折入对孙氏武功文治英雄业绩的追怀。这段追怀共十六句,分述孙权的发迹、立国、崇礼和尚文,四句一事,层层递进。其写发迹,以“鹊起吴台”“凤翔楚甸”慨言孙氏乘中原群雄逐鹿之机,先基武昌,后都建邺的史实;写立国,则称其据要守险,毕集群英,北拒曹魏,西败刘蜀;写崇礼,又谓其政象既平,遂留意礼义,郊禋筑室皆傍古制;写尚文,则盛叹其亲临讲阅,时开华宴,文物葳蕤,声名远播。诗人的叙述十分简要,但把孙权当年雄踞一方的业绩和武昌城的鼎盛渲染得非常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转折,诗人接下去巧妙地以日、月、星三光分景来比喻魏、蜀、吴的三分天下,并以一“厌”字和“书轨欲同荐”来暗示三国到了后期,统一已成必然趋势,实际上也以此道出了武昌故城由盛而衰的历史原因。因此诗从“参差世祀忽”一句急转直下,昔日俊杰汇集、殿台崇峻之地,如今已变得沉寂萧瑟,面目全非。只有几处断墙残垣,还能使人依稀辨认出当年的舞馆歌楼,原来的林木已被夷平,秋草长满了荒弃的池苑。诗人对武昌城先盛后衰的这种描写,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南朝宋诗人鲍照的传世名篇《芜城赋》。二者在表现古城盛衰兴败方面十分相似,它们都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历史变故给武昌和广陵带来的创伤。尽管相比之下,诗在刻画形象、制造氛围等方面较赋逊色,但它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就是它没有单纯地描绘古城的盛衰,而是紧紧结合对孙权英雄业绩的缅怀和感叹来表现这一主题的,因此诗的取意和合二者而出之的表现方法,又是赋所不具备的。

作品至此,写得都是“登孙权故城”的所见所感,只是到了“雄图”二句,才从容地说出武昌太守伏曼容。诗人在此一方面以“雄图怅若兹”来总结上文,一方面又以“茂宰深遐睠”一句引出伏武昌,从而一语兜转了前面对武昌故城沧海桑田的描写,并使其成了“茂宰”和诗人的共同感慨,以此显出诗人和作之意。这真是不可多得的赠答妙笔,一语多用,自然贴切,毫不费力。诗的末八句,诗人在对自己未能从赏共饮深表遗憾的同时,以“芳音”点出并称赞了伏曼容的来诗,以“承风”谦言自己的和诗学步其踵,最后又十分得体地表示了自己来日拟与其同游武昌的愿望,情意深厚悠长。

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谓小谢诗即平调单词,“亦必秀琢,按章使字,法密旨工。后人哦传警句,未究全文;知其选语之悠扬,不知其谋篇之深造也”。以此诗观之,这个评价是很中肯的。从全诗来看,其选语使字确有可称之处,如“鹊起登吴台,凤翔陵楚甸”“文物共葳蕤,声明且葱茜”“清卮阻献酬,良书限闻见”等,都属对精当,声韵悠扬。但其主要好处,则在于谋篇。无论开端、承接、兜转和结响,都自有特色,非大家高手,不能如此精熟流转。又全诗叙事平直,却层见叠出,熔叙述、描写、感慨、称扬、期望于一炉,合登临怀古和应酬赠答于一体,毫无拼凑绾合之迹。故前人称之为“平叙之作,而葳蕤葱茜,俯仰英眄”(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七)。

(曹明纲)

【诗人名片】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出身贵族,母为宋长城公主。仕齐至中书吏部郎。齐东昏侯永元(499—501)初江祐等谋立始安王遥光,遥光以朓兼知卫尉,企图引他为党羽,他不肯依从,致下狱死,年才三十六。谢朓诗风格秀逸,为当时作家所爱重,梁武帝说:“不读谢诗三日觉口臭。”(见《太平广记》引《谈薮》,谢朓的所谓“新变体”的诗已有唐风,对于五言诗的律化影响极大)。

【相关阅读】

更多谢朓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