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原文赏析-萧绎古诗-南北朝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03:57

折杨柳原文

折杨柳

萧 绎

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

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

《折杨柳》原文赏析-萧绎古诗-南北朝诗歌

折杨柳赏析

杨柳作为一种审美意象,自进入文学之日起,就与离别乡思结下了不解之缘。远祧《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不仅生动地传达出戍边战士思归怀乡的情绪,而且也为借杨柳写别离的作品奠定了悲愁哀怨的基调。汉代以后,民间形成了折柳送别的风俗。乐府诗中,也有了《折杨柳》之曲,多为“兵革苦辛”之辞,伤别悲离之叹。梁元帝萧绎的这首《折杨柳》,是写游子怀乡的。全诗通过“游子”的所见所感,在一种清凄幽怨的境界中,较好地写出了“故人怀故乡”的感情。

诗从巫山巫峡写起:“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巫山巫峡,是一个暗寓着“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之意的景观意象;垂柳垂杨,更是别离的象征。李渔说:“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闲情偶寄》卷五)此诗的作者描写杨柳,一句中两着“垂”字,就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杨柳千枝万缕,柔长可挽的可爱风姿,并为下文的“同心同折”预设一笔。诗歌这样开头,既紧扣题旨,又含蕴深长,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富有情味,富有诗意的基调。

依依有情的杨柳,最易惹发人们思乡怀亲的情绪。于是,诗中的“游子”才禁不住同心同折,借这多情的杨柳来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同时,或许也想从中得到一点精神上的慰藉与补偿。三、四两句,紧承首联,进一步点明诗题“折杨柳”,也恰到好处地揭示了游子“怀故乡”的主题。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这两句与开头一句照应,具体描绘巫山巫峡之景。这里山高水长,水清山秀,优美如画。但是山水虽好,终究是他乡之地。在这月光如水,哀猿长啼的寒夜,远离故土的客子不仅无心欣赏眼前的山水之美,反而触景生情,越发增添了令人泪下的故乡之思。“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这两句诗与首句遥相呼应,巧妙地化用前人“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诗句,把“故人怀故乡”的情绪推向了一个高峰。全诗到此结束,这位远怀故乡、泪湿衣裳的游子形象,却久久地立在我们面前。

萧绎之诗,颇多淫词艳语或无病呻吟之作,这首《折杨柳》却以清新流畅的笔调,写出了游子怀故乡的真实感情,不失为一首较好的抒情诗。诗中多以“巫山”“巫峡”“垂柳”“垂杨”“故人”“故乡”“明月”“寒夜”“猿声”“游子”这一类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来构出一种与别离怀故相协调的清凄幽哀境界,又颇具特色。在形式体制上,此诗句式齐整,音律自然流亮。所以,沈德潜《古诗源》说:“此种音节,竟是五言近体矣。”

(何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