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之常德》原文赏析-萧立之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03:53

送人之常德原文

送人之常德

萧立之

秋风原头桐叶飞,幽篁翠冷山鬼啼。

海图拆补儿女衣,轻衫笑指秦人溪。

秦人得知晋以前,降唐臣宋谁为言?

忽逢桃花照溪源,请君停篙莫回船!

编蓬便结溪上宅,采桃为薪食桃实。

山林黄尘三百尺,不用归来说消息。

【注释】

“海图”句:杜甫《北征》诗:“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

送人之常德赏析

这是一首借咏怀古迹而感慨时事的送别诗。送人往常德去,就不能不想起那里有一个“桃源”。提起桃源,自从陶渊明作《桃花源记》之后,可以说是无人不知,咏《桃源》的诗不断产生。这些诗,或抒凡夫俗子误入“仙源”之叹(王维《桃源行》),或寓神仙渺茫、桃源荒唐之讥(韩愈《桃源图》),或寄“天下纷纷经几秦”之慨(王安石《桃源行》);而从南宋遗民诗作中,感受到的却是另外一种味道。

这首《送人之常德》没有流于一般送别诗词伤春怀远的旧套,它把重点放在行人去处的摹写上,因情造境,感慨深沉,咏唱出那一时代亡国遗民的共同心声。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开头四句为第一个层次,一二两句扣题面,桐叶秋风、幽篁山鬼,烘托出凄冷的送别气氛,“幽篁”句从《楚辞·九歌》化出。然后笔锋迅转,从收拾衣装,匆匆行色,进入“笑指秦人溪”的茫茫征路。下面八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秦人”至“请君”四句,为诗的第二个层次,先指出桃花源之所以吸引人,不在于幽美的风景,而在于它是避世的清净乐土:“秦人得知晋以前,降唐臣宋谁为言?”桃源中人世代安居,过着远离劫乱使人羡慕的生活,他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再向后数,“降唐臣宋”的盛衰兴亡,更不会有人告诉他们了。这两句,蕴藏着国破家残的极大悲哀,暗示了寻地避世的迫切期望,所以紧接着就说,若遇桃源,便堪终老:“忽逢桃花照溪源,请君停篙莫回船!”

最后四句是第三层次,更加透出了现实的气息。作者不是驰骋想象描绘仙乡景色,而是写编蓬结宅、采薪食果的隐遁生涯,这正是“深山处处人夷齐,锄荒饭蕨填朝饥”(见萧立之《春寒叹》)的遗民生活的写照。在古代,伯夷、叔齐式的避世遗民,耻食周粟,采薇深山,是屡见不鲜的。此诗最后的结语是:“山林黄尘三百尺,不用归来说消息。”人世间黄尘满目,如此污浊,何须留恋,倘寻得一片乐土可以栖身避世,不足为外人道,免得下次再来,寻不到路径。“莫回船”、“不用归来”,语重心长,曲曲传出了南宋遗民的处境和心情。

比萧立之稍晚的方回,在所作《桃源行》的序中说:“避秦之士非秦人也,乃楚人痛其君国之亡,不忍以其身为仇人役,力未足以诛秦,故去而隐于山中尔。”可以作为萧立之此诗的注脚。

(顾复生)

【作者】

萧立之:(1203—?)一名立等,字斯立,号冰崖,宁都(今属江西)人。淳祐十年(1250)进士。知南城县,历南昌推官、辰州判。后归隐。江湖派后期诗人,诗为罗椅、谢枋得所赏。有《萧冰崖先生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