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歌》原文赏析-项羽古诗-两汉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03:50

垓下歌原文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注释】

1、盖世:言笼盖一世。这句诗说自己的体力和勇气过人。

2、骓(音锥):青白杂毛的马。不逝:言困在重围,不得去。逝,行。

3、虞:女子名,项籍的侍姬。奈若何:是说把你怎么处置呢。若,犹“汝”。

《垓下歌》原文赏析-项羽古诗-两汉诗歌

垓下歌赏析

项籍被刘邦的兵围在垓下,夜中听到刘军在四面唱楚歌,惊异刘军中楚人之多,心疑自己的根据地楚国已为刘邦所得,于是悲歌慷慨。歌辞载在《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项籍传》,后人诗歌选集往往题为《垓下歌》。

《垓下歌》是一首英雄末路的悲歌,写得慷慨悲壮、抑郁凄凉。司马迁也是带着浓厚的感情来描写项羽在垓下(在今安徽省灵璧县)被汉军围困一段历史的。他写道: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力拔山兮气盖世”是追叙句,破空而来,突然把读者引入很深的意境。它写项羽在垓下被汉军围困,他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他这个曾经是“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项羽本纪》)的响当当的英雄,竟然立时就要败在刘邦手下。昔日他曾斩杀过会稽守头,“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在巨鹿之战中,他破釜沉舟,以一当十,大破秦军,诸侯将领,莫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在鸿门宴,刘邦曾向他乞求宽恕,才幸免被擒……如此这般的英雄事迹,都涌向心头。然而,此时此刻,他面对“四面楚歌”的严酷现实,不禁悲愤交集,黯然伤怀。他那极其复杂的心情,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于述说。所以,这句诗从他的内心深处,犹如火山爆发一般,喷薄而出,颇有排山倒海、气贯长虹之势,写得含蓄蕴藉,容量之大非同凡响。

第二句紧承上句,陡然作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由写曾经是不可一世的英雄,转为写将要成为英雄末路的败将。乍看起来,这句的转变,似乎有点突然。其实,这种转变,与诗歌要表现项羽英雄末路的主题,是极其吻合的。由此看来,一、二两句,在笔法上,正有似续非续、似断非断之妙。从第二句的“时不利”和“骓不逝”来看,这里写项羽着意突出的是“恨”字。他怨恨天时对他“不利”,又怨恨骏马“不逝”,使他不能逃脱汉军重围。项羽就用怨恨天时、怨恨骏马的方式,来表达他极为复杂的心理状态及其英雄末路的感慨。

第三句意思是说:天时不利则罢,可恨的是跟随我多年的战马,也不向前奔跑了啊!这又有什么办法呢?项羽抛开对天时不利的怨恨,只怨恨“骓不逝”,用重复“骓不逝”三字,来表现他无可奈何的沉重心情。

第四句与第三句一脉相承,这两句都是感叹句,它比陈述句易于表达感情。它写项羽面对美人虞姬,无限沉痛地说:虞姬啊虞姬!这又有什么办法呢?!颇有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味道。这是写项羽在如泣如诉地向虞姬倾吐绝望的痛苦。“虞兮”二字重叠使用,便增强了感情色彩,真是字字似血、声声似泪,声泪俱下,慷慨凄凉。在这里,充分表现了项羽穷途末路,陷入绝境,无可奈何的悲凉心境。

项羽把这曲悲歌自吟数遍,美人虞姬跟他一起吟唱。跟随他身边屈指可数的士卒,亦泣不成声,“莫能仰视”。此等悲壮凄凉的景象,真乃可歌可泣,感人尤深。据张守节《史记·项羽本纪正义》引《楚汉春秋》说,当时虞姬自为《和项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乐生!”京剧《霸王别姬》,让虞姬自刎而死,大约即本于此。

“悲歌可以当哭!”《垓下歌》作为英雄末路的悲歌,却异常成功地描绘了项羽的鲜明形象。项羽明知自己要败于刘邦手下,但他临危不惧,仍然表现出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直到最后,项羽宁愿自刎而死,也不肯只身逃去江东称王。从这首诗里,也可以看到项羽的英雄本色。所以,宋代李清照在一首《乌江》诗里歌颂项羽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过,项羽把他的失败归罪于“时不利兮骓不逝”,这是非常错误的。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虽然表彰他灭秦的伟大历史功绩,同时,他也指出项羽“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经营天下”,遂亡其身的过失,并且,司马迁还嘲笑项羽说的“天亡我,非用兵之罪”是极其荒谬的。

《垓下歌》描写项羽的形象,与《大风歌》所描写刘邦的形象则完全不同。《大风歌》是一首胜利之歌,它表现了雄浑高远的意境,势不可当的磅礴气势,反映了刘邦积极奋发的雄心壮志。全诗洋溢着喜悦欢乐的气氛。这两首诗放在一起作为姊妹篇来研读,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分析项羽和刘邦的不同人物形象。

(陆永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