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周参军》原文赏析-吴均古诗-南北朝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02:07

酬周参军原文

酬周参军

吴 均

日暮忧人起,倚户怅无欢。

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

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单。

沉云隐乔树,细雨灭层峦。

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

《酬周参军》原文赏析-吴均古诗-南北朝诗歌

酬周参军赏析

这首酬答诗是向友人诉说贫困的境况和悒郁无欢的心情。故而一开头就说:“日暮忧人起,倚户怅无欢。”既然是“忧人”,自然怅而无欢,这本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意的。可是,他日暮方起,说明睡了一整天的闷觉,起居颠倒,生活很不正常。起来之后,不是去做什么,而是去“倚户”,可见他无事可做,只得倚户而立。“倚户”二字,不止写出动作,而且写出情态,写出闲愁,紧接上“怅无欢”三字,诉说心头怅然,郁郁无欢,又进一步写出“倚户”时的心境和神色。如此写来,“忧人”之忧就不寻常了,强烈的失意情绪便突出地表现出来。所以这两句看似信手拈来,不费力气,实际上感情很沉重。

“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两句,借写水的阔远、风的寒冷,抒发寥落、凄凉的情怀。诗人是在长江下游的南岸倚户而望,故而说“水传洞庭”,浩浩的长江水带着洞庭湖水流向远方。“远”字点出目送江流远去的情景。江流把洞庭湖水带向远方,也将诗人的思绪无尽无休地牵引出来。正当他注视远方,思绪绵绵的时候,自塞北吹来的寒风,刺人肌骨,中断了思绪,故而写出一句“风送雁门寒”。风从塞北吹来,本已很冷,又在江边,格外寒冷难忍,可见“寒”字也是笔下用力的字眼。这两句,一写水的自西而东,由近而远;一写风的自北而南,由远而近,纵向与横向交错,拓开空间,勾画出异常空旷肃寒的画面。然后,紧承“寒”字趁势写出“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单”两句。江南气候温和,霜雪本不多,可是诗人说“霜雪重”,感情色彩很浓,已见出不胜其寒的意绪。读到下一句,才知道诗人所以说:“江南霜雪重”,是因为衣衫单薄。贫寒窘迫的境况如此,其心中的苦楚也就可想而知了。诗人不直说自己寒冷,而说“相如衣服单”,显得委婉深曲。这里和他在《赠周散骑兴嗣》所写的“相如本贫贱”一样,都是以司马相如自比,言语之中隐含着诉说不尽的辛酸和不平。

诗中写“江南霜雪重”是泛说秋冬以来的气候,意在言其天寒衣单,不必看作眼前实景。而下面的“沈云隐乔树,细雨灭层峦”,却是倚户而望时见到的景色。这两句一写云景,一写雨景,对仗工巧,写景生动,宛然如画,诗味醇厚,颇耐咀嚼。上句写有“云”而“沉”,有质重感;有“树”而“隐”,又说明云层低而且浓。下句写有“雨”而“细”,有迷蒙感;有“峦”而“灭”,又说明雨丝小而且密。两句十字,细针密线,不能增损一字。然而它所勾绘的画面却不是纤巧之景,而是树隐峦灭、浓云弥野、细雨满天的江南云雨图。在这幅画图中,高大的树木隐而不见了,层层的山峦消失了形影,只有满目的云色雨色,一片迷茫,一片黯淡。又因是在初冬日暮,云是寒云,雨是寒雨,格外昏暗凄寒,使人心烦意乱,愁苦不堪。为排遣心头的沉忧,诗人只得借琴酒以销忧,于是写出最后两句:“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他知道自己的忧苦不是喝几杯酒所能销去的,故而用了一个“且”字。但是,酒毕竟是销忧之物,即使暂时忘却忧愁也好。所以,他要权且借酒浇愁,挥弦写音,把蓄积在心中的哀伤倾诉出来。诗中着意用了“永夜弹”三字,感情分量很重,表明诗人饮酒抚琴不光是为销减已有的沉忧,还要以此消去长夜难眠之忧,所以准备好要作竟夜之饮、永夜之弹,彻夜不眠,其忧苦之深、哀伤之重,不必细说,也自可想见的了。

诗人写这首诗,并不是一般的“一样伤心索谁解,百无聊赖作诗人”,而是沉忧重压难以忍受,不得不倾诉。全篇以怀忧开端,以琴酒销忧收结,字里行间隐藏着一颗忧苦的心灵。诗人的心已在困苦的折磨中破碎了,可是他仍然要生活下去,继续在人生的苦海中挣扎,这正是古代诗人中千万个不幸者共同的命运。

(臧维熙)

【诗人名片】

吴均(469—519),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西北)人。家世寒贱。曾为建安王伟记室,补国侍郎。还为奉朝请。撰《通史》,未就而卒。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当时称“吴均体”。梁代诗人除江淹外,吴均、何逊都能名家,为其余作家所不及。

【相关阅读】

更多吴均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