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原文
行路难(其一)
吴 均
洞庭水上一株桐,经霜触浪困严风。
昔时抽心曜白日,今旦卧死黄沙中。
洛阳名工见咨嗟,一剪一刻作琵琶。
白璧规心学明月,珊瑚映面作风花。
帝王见赏不见忘,提携把握登建章。
掩抑摧藏张女弹,殷勤促柱楚明光。
年年月月对君子,遥遥夜夜宿未央。
未央彩女弃鸣篪,争先拂拭生光仪。
茱萸锦衣玉作匣,安念昔日枯树枝。
不学衡山南岭桂,至今千载犹未知。
【注释】
1、抽心:株干伸长。
2、以上二句写琵琶上的装饰。
3、建章:宫名,汉武帝时建。
4、张女弹:古曲名,未详所起。
5、楚明光:琴曲名。楚大夫明光被谗,见怒于楚王,因作此歌(见《琴操》)。
6、未央:汉长安宫名。
7、采女:宫女。
8、茱萸锦:锦上有茱萸图案。
9、末二句用讥讽的语调说琵琶犹以锦衣玉匣自豪,反轻视衡山老桂不为人所知。
行路难赏析
这首诗写桐树枯死,制成琵琶,被人珍爱;桂树长在深山,千年不为人知,两相对照,喻人富贵而戕生,不如寂寞而自全。和古乐府《艳歌行》(“南山石嵬嵬”)意相近。吴均有《行路难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这是吴均所写五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诗中由孤桐枯死到被人发现制成琵琶,由弹奏明光曲到深受帝王赏识的不平凡遭遇,借以抒发人生感慨,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桐树是古代制作琴身的材料,相传山东峄山生长的桐树才是真正的佳品,诗内所谓“洞庭一株桐”,大约因为诗人是南方人,才以洞庭名之,隐有自比之意。
诗的开头四句描述孤桐的身世,以喻个人品质高洁,卓立不凡。“洞庭水上一株桐,经霜触浪困严风。”首先说明孤桐生长的地理环境是在洞庭湖畔,历经风吹浪打和冰霜侵袭的严峻考验,逐渐长成一株傲立水边而又无人赏识的桐树,与严风长久地搏斗着。“昔时抽心曜白日,今旦卧死黄沙中。”这两句以对比的手法写出桐树的今昔变化,想当初也曾有过枝繁叶茂、光照日月的显赫时期,如今却落到“卧死黄沙”的悲惨下场。诗人以精心的构思,选取最能代表孤桐性格的某些特征,通过今昔截然不同的生动描写,把孤桐的身世交代得一清二楚,于此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诗的中间部分(从“洛阳名工见咨嗟”至“争先拂拭生光仪”)历述孤桐的发迹过程,以示人生无常、否极泰来的深刻道理。这里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先绘其形。一直遭受委弃的“卧死桐树”忽被洛阳名工发现,吁嗟叹息之余,剪剪刻刻,用之制作琵琶,还饰以白璧、珊瑚,使之像明月一般皎洁明亮,像“风花”一样光洁照人。“白璧规心学明月,珊瑚映面作风花”,正是从外形上刻画琵琶的精美绝伦,以显其一表人才,风华正茂。第二,再闻其声。洛阳名工制出镶玉缀宝、光彩四射的琵琶,即使帝王见了也会欣赏不已,提携把玩,使之登堂入室,成为建章宫里不可或缺的乐器。“掩抑摧藏张女弹,殷勤促柱楚明光。”当演奏名家张女怀抱琵琶,促柱调弦,认真弹奏名曲《楚明光》的时候,它那悠扬悦耳的优美旋律,不绝于耳,大有空谷足音之感,说明孤桐被制成琵琶以后,同样可以奏出美妙动人的音乐。再次显示自己怀抱美质,不同凡俗的高尚情操。第三,显于宫廷。像这样音色俱美的琵琶当然会博得君子的青睐和持久不衰的爱赏,甚至日日夜夜都不会离开未央宫院。“未央彩女弃鸣篪,争先拂拭生光仪”。一些宫娥彩女宁愿弃置名贵的乐器鸣篪于不顾,也要争先恐后地为琵琶揩拭灰尘,使其放射出明亮的光彩。其言外之意是只要得遇知音,就可以充分施展智慧才能,并赢得人们的喜爱。
诗的结尾四句,诗人利用孤桐、桂树的不同遭遇,表明胸怀高烈、追求显达的迫切愿望。“茱萸锦衣玉作匣,安念昔日枯树枝。”这里借用饰有美丽花纹的锦玉衣匣,为琵琶安排下最终的归宿,说明一旦功成名就,也还要追念过去,不会忘记枯树干枝的凄凉之苦。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出身微贱的人也不要自暴自弃,只要为明主所赏,也会报国有门,实现其政治理想和愿望,这是诗人渴望入世思想的真切流露。接着笔锋一转,由“洞庭桐”写到“南岭桂”,“不学衡山南岭桂,至今千载犹未知”。于此道出全诗主旨,不要向“衡山南岭桂”学习,它虽然自诩高雅,却埋没千载终无人知,那将是可悲的。这不正是诗人积极入世思想的自我写照吗!
该诗叙事简洁,而又寓意深远,并能将叙事、言志紧紧地融合在一起。结构上错落有致、富于变化,风格上质朴浑厚、真切感人,是一篇很好的咏物言志诗。从艺术上看,其主要特点是善于运用设喻对比的表现手法。其一,诗人为了表达出身卑微而又深怀用世之志的强烈愿望,便以“洞庭一株桐”为喻,孤桐的先微后显,特别是制成琵琶以后,帝王见赏,君子垂爱,纳入宫殿,彩女为伴,与诗人渴望显达于世的思想十分吻合,可谓托喻贴切,灵活生动。其二,为了表现孤桐境遇的不同,诗人先写孤桐“抽心曜日”与“卧死黄沙”的今昔对比,然后选取琵琶作为对比的象征,以“白璧规心”“珊瑚映面”的精美外形,与“掩抑摧藏”“促柱明光”的动人乐声,进一步表现琵琶深受帝王君子、宫嫔彩女喜爱的情景,既说明一度被视作“枯树枝”的孤桐已今非昔比,另一方面也从一对一比中使人不能不联想到诗人身处困境仍苦苦盼望知音的思想情怀,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和对比表现出来的,具有更为强烈的感染力。其三,诗人除通过孤桐与琵琶的对比表达追求知遇、显达的思想以外,还利用“南岭桂”的千载无闻,反衬出以“洞庭桐”自比的得意之状,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文字寥寥,却能以少胜多,用笔之精,设喻之妙,诚为可贵。
总之,诗人所作的设喻对比不是简单的罗列条述,而是利用具体的形象描绘,创造出美好的艺术境界,然后由境会意,以意传情,相互关联,浑融一体,使人们通过审美过程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张锡厚)
【诗人名片】
吴均(469—519),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西北)人。家世寒贱。曾为建安王伟记室,补国侍郎。还为奉朝请。撰《通史》,未就而卒。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当时称“吴均体”。梁代诗人除江淹外,吴均、何逊都能名家,为其余作家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