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徐行父少参赴关内》原文赏析-吴国伦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01:43

送徐行父少参赴关内原文

送徐行父少参赴关内

吴国伦

咸阳天下险,洛邑天下中,潼关睥睨周西东。

君自三川历三辅,分陕经营王命同。

登车慷慨千人雄,矫若八翼凌苍穹。

左冯翊,右扶风,汉关秦畿指顾通。

为将匣里双龙剑,掷作天边二华峰。

送徐行父少参赴关内赏析

这首赠别诗,从友人的出发地和目的地都是自古以来的名区写起,继而描写他奉命赴任时慷慨昂扬的情状,最后预言他一定会发挥超卓的才干,施展远大的抱负。

徐行父,生平不详。少参,官名。关内,指嘉峪关以内,即关中地区。“咸阳天下险,洛邑天下中,潼关睥睨周西东。”“咸阳”,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秦孝公十二年(前350)迁都于此。“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西周成王时,周公主政,在此就商邑筑周城。“潼关”,东汉置,旧址在今陕西潼关县,依黄河南岸。“周西东”,潼关居咸阳、洛邑中间,咸阳在其西,洛邑在其东,故云。诗中说,咸阳以关隘险峻而名扬天下,古城洛邑占据天下的中心地区,而潼关则在二者之间,雄视东西。这两句似乎只是单纯写三个名胜地区的方位,实际上,它们为下文作了有力的铺垫。“君自三川历三辅,分陕经营王命同。”洛水、伊河、黄河称为三川,诗中指洛阳而言。三辅,西汉于京畿地区所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的合称,亦即关中地区,诗中则指咸阳。“分陕”,周初,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周公治陕东,召公治陕西(参《公羊传》隐公五年)。诗中谓徐行父赴任关中,其地就是当年周公、召公的分陕之地。这两句说,友人从三川地区途经三辅地区,最后到达咸阳,奉王命治理周公、召公的分陕之地。从这二句看得出,徐行父的出发地是洛阳,目的地是咸阳,而潼关是他途中经过的一个重要地方。他将去治理的则是著名的周、召“分陕”的地区。以上这些叙写,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前往名区赴任的由衷赞美。

上面五句写别前,接着,才写朋友开始登程。“登车慷慨千人雄,矫若八翼凌苍穹。”他此番赴任,意气扬扬,登车启程时,表现出气宇轩昂、慷慨雄壮的气度,为千百人所不敌。骏马奔驰在征途中,迅捷犹如矫健的鸟儿凌空高飞,照这样的形势,友人不需要多少时间就可以到达目的地。所以,诗接下去说:“左冯翊,右扶风,汉关秦畿指顾通。”“左冯翊”,西汉太初元年(前104)改左内史置,治所在今长安区(陕西西安西北)。“右扶风”,太初元年改主爵都尉置,治所也在今长安区。“汉关”,指潼关。“秦畿”,秦代京畿地区,即指咸阳一带。以上三句四个地名连用,并且秦、汉兼及,实际只是指友人的目的地而言,不过变换了一下称谓罢了。这三句呼应诗的开头几句,意谓友人慨然登程,一路上风驰电掣,指点顾盼之间就到了赴任的关内。诗将朋友启程时的情景写得如此慷慨激昂,同样也是对他赴任名区的由衷赞美,从中还表现了诗人对其杰出的从政才干的颂扬。诗的结尾两句,则将这层意思明白说出,预想朋友一定会施展非凡的才智,取得很大的政绩。“为将匣里双龙剑,掷作天边二华峰。”“匣里双剑”,王嘉《拾遗记》一帝颛顼“有曳影之剑,……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二华”,指太华、少华二山。将匣里双龙剑掷出去,化作远处太华、少华雄伟险峻的山峰。显然,这是运用比喻手法,以双龙剑比喻徐行父的才干,而以雄壮的山峰比喻其将要建立的政绩,写得形象生动,不禁令人产生敬佩的神情。

这首诗采用以七言为主,参用“五五七”“三三七”的句式,加之巧用关中地名,并注意运用重叠复沓的修辞方式,造成跌宕的气势,写出了朋友赴任时神采飞扬的意气。再者,诗中多用比喻写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朋友的非凡气度和雄才大略。以上两句,使诗充满了对朋友赴任名区的由衷赞美和热切期望,而丝毫没有低回婉转的情绪,这在送别诗里是很有特色的。

(王锡九)

【作者】

吴国伦,生卒年不详,字明卿,兴国(今属江西)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至河南左参政。其才气横放,有《甔甀洞稿》《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