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徐山民》原文赏析-翁卷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01:39

哭徐山民原文

哭徐山民

翁卷

已是穷侵骨,何期早丧身!

分明上天意,磨折苦吟人。

花色连晴昼,莺声在近邻。

谁怜三尺像,犹带瘦精神。

哭徐山民赏析

翁卷字灵舒,在“永嘉四灵”中排第三位;诗题中的徐山民,即徐照,字灵晖,自号山民,位列“四灵”之首。“四灵”中翁卷、徐照都是布衣,尤其是徐照,生活更为贫苦,所以他很像是唐代的孟郊,作诗颇以歌咏寒苦为工,最后穷困而死。这首诗就是翁卷哭悼徐照的。因为是同命相怜,所以翁卷哭徐照,自然要比别人哭得深切些。

首联说徐照生前穷入骨髓,不料又这么早就离开了人世,既无天禄,又折人寿,亡友何其命苦!劈头这两句呼号,表现出诗人对死者命运的深切同情和自己难以抑制的悲恸。

然而诗人的“长歌当哭”,其目的并不仅止于宣泄己情,更重要的是在于感动别人。如果他毫无控制,一味呼天抢地,那就诗情大减了。诗人很懂得这个道理,所以“火候”掌握得很好,紧接着在第二联就马上来了一个转折:“分明上天意,磨折苦吟人。”意思是说,亡友的悲惨命运,当是上天的意旨,上天故意安排这样的命运来折磨他,以使他写出好诗。用韩愈的话来说,就是“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愁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荆潭唱和诗序》)。韩愈又说到李白、杜甫:“唯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白居易也是这样说李、杜的:“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到了宋代,苏轼还是这样说:“谪仙窜夜郎,子美耕东屯。造物岂不惜,要令工语言”;“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翁卷的这两句也是这个意思。死者一生的命运既然是上天的安排,自然可以从中寻到一些安慰,这是诗人对自己悲情的自我排遣。但正是在此排遣之中,读者不是更能感到抑制在他胸中的悲痛之深吗?不过,这两句之所以来这样一个转折,目的也未必只是以抑制来增加感情力量。从根本上说,它是诗人思想深处消极倾向的反映。可以设想,如果这个“哭徐山民”的题目给后期的江湖派诗人刘克庄来写,他很可能由“悲”入“怨”,说不定要在诗中把引起这一悲剧的现实社会根子兜一兜。但“四灵”是以“泊然安贫贱”来自命的,所以翁卷尽管目睹亡友的悲惨命运也忍不住要“哭”,但总是“哀而不怨”,他宁可把悲剧的缘由归结于杳冥的“上天”,而不愿意去接触那个现实原因。翁卷在别的诗中说过:“有口不须谈世事,无机惟合卧山林”(《行药作》);又说:“楚辞休要学,易得怨伤和”(《送蒋德瞻节推》),如果把这些说法看作是本联的注脚,理解或许更能全面。

颈联与尾联应该合起来看,颈联写的是诗人眼中的春天之景,尾联写的是诗人眼中的亡友之像。“花色连晴昼,莺声在近邻”,这本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春天图画,然而在悲哀的诗人眼中却正是一个无情的刺激,所以在这绮丽的景色描绘之中,是隐含着诗人看花溅泪、闻鸟惊心的感受的。他想到草木无知,尚能岁岁更新,而自己的亡友,如今却只留下一张无人注意的三尺画像,像上依然带着他生前的那种瘦骨嶙峋的精神……这两联,通过景与像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从而把睹景思人的沉痛感情表现得相当深切。一般人写诗,多用“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的方法,像这首诗这样以明媚的春光来反衬悲伤心理的并不很多。这就是王夫之《薑斋诗话》中所说的“以乐景写哀”之法,此诗这一点做得颇为成功。

(李壮鹰)

【作者】

翁卷:生卒年不详。字续古,一字灵舒,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淳祐十年(1183)登乡荐,终于布衣。诗以清苦为主,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并称“永嘉四灵”。有《苇碧轩集》(一名《西岩集》)。

【相关阅读】

更多翁卷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