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原文
除夜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除夜赏析
这是在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八年除夕,文天祥被关在燕京(今北京)牢狱里写的诗。
文天祥是至元十九年(1282)十月在燕京柴市英勇就义的。十八年的除夕,是他在人世间过的最后一个除夕。身陷牢狱,面对死亡。在这理当家家团聚的除夕,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想些什么?他的感受如何?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他的思想活动,反映了他的精神状态。
诗的首联,从广袤无垠的空间和绵长不尽的时间下笔,气魄不凡。乾坤,此指空间。落落,广大之意。岁月,即时间。堂堂,大貌,这里是浩荡阔大之意。虽然诗人的身体被囚禁在这仅仅广八尺、深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正气歌序》)的土牢房里,但他的思绪已飞出了小扉窄窗,在故国的山河大地上遨游。乾坤广大,岁月流逝,江山依旧,而已易主,言念及此,能不伤心?
在元兵南犯、南宋王朝临近“末路”之时,文天祥曾兴兵抗元,企图挽狂澜于既倒。当这更深夜静、万籁俱寂之时,那屡“惊风雨”、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活犹历历在目。“惊风雨”三字,凝练地概括了诗人当日勤王抗元的多少情事。而现在关押在这遥远的北方,身不由己,饱受雪霜之苦。“饱雪霜”既是指身体受到北方严寒的侵袭,也是暗喻精神上遭受元人的折磨。称元都燕京为“穷边”(极远的边地),是就南宋辖区而言,表现了诗人对元廷的轻蔑,同时也反映出对南宋故土的深深思念。
在这除夕之夜,诗人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随着一年之终而结束。他早已下定以死成仁、以死明志的决心,因此面对死亡,他是那样坦然,那样平静,对世上的一切再无留恋。实际上,对故国的山川大地他是那样眷恋;对他亲自领导的抗元斗争他是那样难以忘怀。他不再留恋的“身与世”是指自己的生命,是指元军占领下的世道。这就更有力地衬托出了诗人的一片耿耿之心。
古代风俗,元旦日,合家团聚饮屠苏酒。可此刻诗人独处囚房,只有孤灯相伴,恐怕连饮屠苏酒的梦也不会做了。今昔的强烈对比,令人倍觉凄凉。漫漫长夜,何时才是尽头?诗人夜不能寐,孤灯独坐,一遍又一遍默默地挑着灯花。多少忠愤之情,多少难言之意,都尽包含在这默默无语的“挑灯”动作里了。
诗人通过诗歌所表现的身陷牢狱仍心系天下安危的宽广胸怀和面对死亡无所畏惧,既慷慨而又从容的精神状态,永远鼓舞着后人。
(沈时蓉)
【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历知瑞、赣等州。德祐元年(1275),元兵东下,在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脱逃至温州。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败退广东。次年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拒绝元将诱降,于次年送至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屡经威逼利诱,誓死不屈,编《指南录》,作《正气歌》,大义凛然,终在柴市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