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作品原文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②。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注释译文
【注释】
①淮:淮河。梁州:今河南开封。
②江汉:即汉江。
【译文1】
在江汉就曾经一起作客,每次相逢都是尽醉而还。离别后如浮云般漂泊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就过了十年。今日相见虽然欢笑如旧,可惜人已苍老鬓发斑斑。为何我不与故人同归去,因为淮上有秀美的秋山。
【译文2】
我俩曾一同在江汉同为漫游之人,每次相逢定要喝酒畅谈,直到酣醉方才回还。自从离别后,你我四处飘游如云不定,转眼逝去十年整,岁月宛如大江流。今日相见,我们执笔欢笑,友情依然如故。岁月催人老,我们已两鬓斑白发稀疏。你问我为何不隐居归去?我归隐无计只能滞留淮上伴秋山。
【译文3】
我们曾客居汉江之滨,每当相逢的时候,往往醉酣而还。自从分手以后,如同浮云一样飘散,远逝的光阴如流水,已是十年间。今日重逢,欢声笑语情如旧时,我们稀疏的鬓发都已花白。不知为何原因我至今仍不归去,却要在这淮水边上愁对秋山。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赏析评点
【赏析1】
本诗写了诗人与久别十年的梁州故人,不意之间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重逢的喜悦,抒发了人世沧桑青春不再的感慨。诗题虽写“喜会”故人,但诗歌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的悲喜交集的复杂情绪。诗如行云流水,韵致悠远。淮上,淮水边。梁州,指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市)。
首联,诗人回忆了与故人曾经共饮的美好时光,以及两人之间的情谊。诗人回忆往日每每出游宴饮必定扶醉而归的场景,心中一定是充满甜蜜和慰藉的。然而把过去的美好与相别后的时光对比,诗人不由黯然,生发出岁月不饶人的感慨。
颔联直接抒写阔别十年的感慨。“浮云”原本就有无定感,飘浮在空中,没有方向。“流水”不为世人情感停留,常常在诗中作为无情的象征。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一别”与“十年”形成鲜明对照,也有一种世事沧桑感。此句选用了常见的意象,以流水对的方式,表现出了人生无定、时光飞驰、岁月蹉跎。此联境界空灵,意蕴悠长。
颈联点题,写了相逢时刻的“欢笑”。久别重逢,的确令人欣喜。诗人和故人还是像往日一样开怀畅饮,把酒言欢,然而这欣喜,只能说是暂时的,里面包含着无尽的辛酸,所以诗人又写道:“萧疏鬓已斑。”十年里四海为家,两人都已经鬓发斑斑,青春不再。诗人描绘了两人的衰老之态,不言悲而悲情表露无遗,无数悲伤、感叹尽在不言之中。该联一喜一悲,笔法多样;一正一反,对比强烈。
末联笔锋一转,诗人反诘,为什么还不归去呢?答案是“淮上有秋山”。诗人曾有《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秋色中,满山红树,令人流连忘返。这个答案表达了诗人携友同游的愿望,似乎回答了“何因不归去”的问题,但又好像什么都没回答,令人回味无穷。
【赏析2】
这首诗抒写与梁州故友久别重逢之情。
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梁州汉中郡,治所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此诗当为建中三年(782)韦应物由长安赴滁州刺史任时路经淮上所作。作者曾游梁州,故诗有“江汉曾为客”句。
诗写故人久别重逢的感慨。首二句忆昔日梁州同游之乐,令人留恋不忘。三、四句感慨人生犹如浮云流水,一别十年,离易会难。五、六句喜今日重逢欢聚,又惊鬓发斑白,喜中含悲。末二句喜秋山而不恋繁华,直抒怀抱。全诗疏密相间,详略适宜,字字锤炼,格调高雅。
诗人先是回忆了往昔与老朋友相处的情景:当初诗人客居江汉一带,常与这位老朋友相聚,相聚时总是一醉方休、醉后方归;分别后,他们的行踪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十年的时光像流水一样迅速过去了。诗的后半部分写重聚之乐:他们重新聚首后,欢愉如昔,情谊如昔,但岁月无情,各自的两鬓都已染霜华了。朋友问诗人为何不归去故乡长安,韦应物答说因淮上有秋山,足堪逗留。实则淮上并无山,乃一片平原,此秋山可作一般的风景解。韦应物早年任侠使气,晚年娴静清雅,对河山丘壑能深情领略。诗歌采用今昔结合的写法,从相会之时回忆到十年前的相聚,充分抒发了喜悲交加的复杂感情。
【赏析3】
淮上,指淮水岸。梁州,唐时治所在南郑。韦应物此诗写在淮水岸与一位梁州老朋友邂逅的情景,惊喜欢乐之情与岁月感慨相交织,情味悠长。
首联“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回忆从前的交情。韦应物曾客游江汉间,与这位朋友每相逢,必饮醉而归。双方爽快、洒脱的个性与风神,彼此印象极深,可见是一对趣味相投、情谊不浅的知己。则题目“故人”一词,看似寻常,实非随便下语。
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言辗转他方、阔别之久。“浮云”,飘忽之喻;“流水”,时光之喻。二词在古代诗歌中,用为离别意象,源自旧题为李陵、苏武的送别之作:“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李陵《与苏武诗三首》)“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苏武《诗四首》)后人单取其中一个意象,或与其他意象组合者为多,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李颀失题诗:“别离岁岁如流水。”韦应物此诗同时取用二个意象,既祖“苏李诗”,还切合了自身所处的江汉、淮水环境。诗人特将其构句为流水对,空间与时间交织,达意有多层:就分别而言,有太久之慨;就人生而言,有苦短之意;就经历而言,有辗转之叹。
颈联“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道眼前相会。分别十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唯友情不变,一如十年前,相逢必饮,欢笑、慷慨,风貌犹存。而在诸多变化的事物之中,最明显、直观的,莫过于头发零落、双鬓斑白了。诗人抓住双方的这一特征来描绘,则会面后所必有的嘘寒问暖、互相倾诉别后的艰难苦恨、深情的关切与交流等等,皆无须一一写出,而都含蕴在这一句之中了。
尾联“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一问一答,特以“轻松”之语作结,与首联特显的个性、风神相呼应。故人问,你为何不回到故乡长安去呢?诗人莞尔道,呵呵,我可乐意在这淮上赏玩秋山哦。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说:“语意好。然淮上实无山也。”语意确妙。至于淮上有无山,无关紧要。诗人是在表现一种旷达之怀,也有自我解嘲意味,所谓“对秋山”,一种说法而已,乃托词,不必实求其淮上有山也无。但若真论起来,倒是有的,韦应物早曾客寓淮上,其《淮上遇洛阳李主簿》诗中就有言:“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又《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亦云:“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只是这寒山、秋山,荒凉冷寂,恐难以留人,故知诗人的答词,乃是狡狯之笔。
这是体现韦应物诗歌主体风格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作品,语极天然,落笔清妙,情味淳厚,所谓“澄淡精致,格在其中”(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李亮伟)
【赏析4】
本诗描写了诗人与久别十年的故人,不意之间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重逢的情景,抒发了相见的喜悦和对年华流逝的感叹。诗题虽写“喜会”,表现的却是一种悲喜交集的复杂情绪。
首联回忆了诗人与故人曾经共同痛饮的美好时光。诗人回忆往日每每出游宴饮必定扶醉而归的场景,心中一定是带着甜蜜和慰藉的。然而把过去的美好与相别后的时光对比,诗人不由黯然神伤。
颔联抒写阔别十年的感慨。“浮云”原本就有无定感,飘浮在空中,没有方向。“流水”不为世人情感停留,常常作为无情的象征。诗中的“浮云”、“流水”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一别”与“十年”形成鲜明对照,也有一种世事沧桑感。此句选用了常见的意象,以流水对的方式,表现出了人生无定、时光飞驰、岁月蹉跎之感,境界空灵,意蕴悠长。
颈联写了相逢时刻的场景。虽然老朋友还是能像往日一样开怀畅饮,把酒言欢,但两人都已经鬓发斑斑,青春不再。相对畅饮时互见对方的老态,不由想起十年间的漂泊生活,喜中之悲,无法言说。
尾联运用了问句:为什么还不归去呢?只因“淮上有秋山”。诗人也许有意同友人同游,然而“秋山”之景是萧条冷落的,末句透出悲凉之感,韵味深长。
【诗人名片】
韦应物(约737~792),贵胄出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十五岁起任三卫郎为唐玄宗效力。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逃往蜀地,韦应物流落失职,始入太学,折节读书。代宗朝始入仕途,永泰年间,任洛阳丞,迁京兆府功曹。建中二年(781),拜比部员外郎,四年出为滁州刺史。贞元元年(785),调江州。贞元四年(788)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贞元七年(791)罢官后,闲居苏州诸佛寺,直到终老。他的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平和之中时露幽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