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儋元锡》原文翻译赏析-韦应物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00:10

寄李儋元锡作品原文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寄李儋元锡》原文翻译赏析-韦应物作品

寄李儋元锡注释译文

【注释】

①黯黯:心神暗淡。

【译文1】

去年花开的时候与你分别,今日花开的时候又是一年。世事变幻心茫茫难以意料,心情愁苦意昏昏春日独眠。一身全是病想念故里田园,邑有逃亡惭愧领朝廷俸钱。听说你今年还要来看望我,我天天上西楼盼望你早还。

【译文2】

去年鲜花盛开时节与你依依相别,如今又是花开的时节,可我们已经分别了一年。世事渺茫,未来的命运难以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伴随我孤独的存在。多病的身躯勾起我对田园的思念。我惭愧面对四处流亡的百姓,却领着国家的俸钱。早听说你要来与我相见,我每晚在西楼盼望,看到的却只是月亮几回缺了几回圆。

【译文3】

去年百花盛开的时节,我和你依依相别。今天鲜花重又怒放,我们分手倏忽已过了一年。世事渺茫,未来的命运难以预料,春光明媚,独眠的我心情黯然。一身多病,我真想归隐田园,州郡有流亡的百姓,又惭愧未能尽责却领着俸钱。你早说要来看我,我在西楼盼望,月亮已几度缺了又圆。

《寄李儋元锡》原文翻译赏析-韦应物作品

寄李儋元锡赏析评点

【赏析1】

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任滁州刺史时的作品,大约写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春天,描述了韦应物与友人分别之后的思念。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初夏,韦应物由尚书省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刺史,离开长安。韦应物的好友李儋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韦应物在滁州任职期间,体察人民疾苦,对朝政紊乱、地方割据、民生凋敝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感慨颇多。建中四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德宗仓皇出逃。从诗中也可以读出诗人当时的焦虑心情。

诗的首联以花期为标志,写了去年花开时节诗人与友人分别,不觉中,春花再绽,分别已有一年。花开时节是思念故人的时节。诗人以景入情,暗叹时光易逝,也表现出与友人分别后对境况变化的感慨。

在颔联中,诗人写了世事纷乱和自己的愁闷苦恼。“世事茫茫”既指国家动荡,前途难料,也包含着对个人命运的担忧。当时长安为朱泚所盘踞,皇帝逃难至奉先,情况不明。目睹国家动荡、民生凋敝,诗人流露出担忧之情。“春愁黯黯”,写诗人因动乱而心绪烦乱,心情也阴沉黯淡。“难自料”承接“已一年”,写苍茫世事中命运的难料;“独成眠”承接“逢君别”表明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孤单。

在颈联中,诗人写了自己的思想矛盾。诗人首先写了因“身多疾病”而想要辞官归家,同时,又痛心人民的困苦。但诗人个人能力有限,没办法使百姓摆脱水深火热,只能自责,认为自己空占官位,愧对国家。此句体现了诗人的责任感与爱民心,也写出了乱世为官的无奈。

在尾联中,诗人感激朋友的问候,并表达了期盼朋友前来探望的愿望。诗人常常举头望西楼上的明月,看月缺月圆,期待着与友人的重逢。

本诗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情谊,感情细腻动人。

【赏析2】

这首诗是诗人任滁州刺史时作,写得极好,十分感人,境界上艺术上都堪称一流。诗中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对民众疾苦的关怀,真挚而深切,让人感叹不已。特别是第六句,凸现了一位正直、善良的封建官员的高尚灵魂,范仲淹赞为“仁者之言”,绝非溢美之词。

这首寄赠友人的诗以其内容的深刻,得到后人不绝的称赞,诗中抒写了韦应物忧时念乱的沉重心情,以及对友人深深的思念。“身多疾病”一联,是一位正直官吏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回天乏力的自责和歉疚心情。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思念,倾诉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愧疚之情。首尾相应,亲切感人。

《寄李儋元锡》原文翻译赏析-韦应物作品

【赏析3】

作于兴元元年(784)春滁州任所,诗中西楼当在滁州,去年朱泚叛军盘踞长安,德宗一直流亡奉天(陕西乾县)。李儋为作者诗友,时官殿中侍御史,此诗叙离别及感时之思,明谢榛《四溟诗话》谓律诗八句皆淡者,孟浩然、韦应物有之,本篇即是。

首联从前一年分别时说起,将花里话别的往事重提,出语淡雅,只于“又”字见情,足以引起对方同样的念旧。次联感时自伤。诗人离开长安,出守滁州这一年,政局发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又一次动乱,事态严重。加之年近半百,又兼多病,国家和个人都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世事茫茫”“春愁黯黯”,危苦孤寂之中,对故人也就特别思念。

由于政局不安,民生凋敝,为官者亦不能有大作为,看到邑有流亡的事实,自己不能不受良心谴责,感到惭愧,这就加强了本来就有的归田隐居的想法。两句语挚意切,向来为人传诵。宋人黄彻《巩溪诗话》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

末联点明作意:听说你要来,故一直向人打听,可是看看西楼的月亮都圆了几回,还没有盼到。言下之意是盼对方快来,为什么不直说?因为这是写诗,寄情思于月缺月圆,与首联同归淡雅。因为诗写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年头,调子不免低沉,又都是肺腑之言,所以笔笔实在,声声入耳。五、六两句表现从政者的良心发现,为全诗增价。

(周啸天)

【赏析4】

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任滁州刺史时的作品,叙述了和朋友分别之后的思念。这首七律大约写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春天。德宗建中四年(783)初夏,韦应物由尚书省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今安徽滁县)刺史,离开长安。韦应物的好友李儋,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诗人在滁州任职期间,体察人民疾苦,对朝政紊乱、地方割据、民生凋敝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颇为感慨。建中四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德宗仓皇出逃。从诗中也可以读出诗人焦虑的心情。

首联以花期为标志,写了去年花开时节与友人分别,不觉中,春花再绽,分别已有一年。花开时节是思念故人的时节,此句以景入情,暗叹时光易逝,也表现出分别后对境况变化的感慨。

颔联写世事纷乱和自己的愁闷苦恼。“世事茫茫”既指国家动荡,前途难料,也包含着个人的命运。当时长安为朱泚所盘踞,皇帝逃难至奉先,情况不明。目睹国家动荡、民生凋敝,诗人流露出担忧之情。“春愁黯黯”,写诗人因动乱而心绪烦乱,心情也阴沉黯淡。“难自料”承接“已一年”,写苍茫世事中命运的难料;“独成眠”承接“逢君别”表明与朋友分别后的孤单。

颈联写了自己的思想矛盾。首先写了因“身多疾病”而想要辞官归家,然而不忍心见民众在水深火热中挣扎。诗人痛心人民的困苦,但个人能力有限,自己没办法尽到官员的责任,不忍空占官位,心中觉得有愧于国家发放的俸禄。此句体现了诗人的责任感与爱民心,也写出了乱世中的无奈。

尾联中诗人感激朋友的问候,并表达了期盼朋友前来探望的愿望。诗人常常举头望西楼上的明月,看月缺月圆,期待着与朋友的重逢。

此诗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情谊,感情细腻动人。

【诗人名片】

韦应物(约737~792),贵胄出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十五岁起任三卫郎为唐玄宗效力。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逃往蜀地,韦应物流落失职,始入太学,折节读书。代宗朝始入仕途,永泰年间,任洛阳丞,迁京兆府功曹。建中二年(781),拜比部员外郎,四年出为滁州刺史。贞元元年(785),调江州。贞元四年(788)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贞元七年(791)罢官后,闲居苏州诸佛寺,直到终老。他的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平和之中时露幽愤之情。

更多韦应物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