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全椒山中道士》古诗译文赏析-韦应物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00:06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

①全椒:县名。今安徽全椒县,唐属滁州。

②郡斋:滁州刺史官署的斋舍。山中客:指道士。

③风雨夕:风雨之夜。

④空山:空寂的山林。

【译文】

今天的书房被寒冷侵袭,忽然想念起隐居在山中的故人。也许此时他正在涧底打柴,回来煮白石为粮以修炼成仙。在这凄风冷雨的夜晚,我应带一壶佳酿,给他送去一些慰藉,落叶覆盖了空旷的山林,飘浮不定的故人啊,我又到哪里去寻找你的踪迹?

《寄全椒山中道士》古诗译文赏析-韦应物作品

寄全椒山中道士赏析

【赏析1】

这首诗是诗人在风雨之夜由自己在郡斋有寒冷的感觉联想到山中故人而作。

在一个秋风秋雨、官署冷寂的夜里,诗人忽然想念起与自己有交往的山中道士来。继而悬揣道士涧底束薪、白石作饭的隐居修炼生活。悬揣过后,诗人想念之情愈切,进而想在这风雨之夜持酒探访山中道士了。但秋风萧瑟,秋雨绵绵,山中落叶铺地,何处去找道士呢?

诗的第三、四句写道士生活极为幽寂,隐现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诗的后四句则透出诗人对道士生活的忧虑和想念,语含凄情,“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二句更像空谷足音,袅袅不绝,无限思念尽在不言之中。

全诗以“冷”字贯穿始终,创造出了一种冷寂的诗境。

《寄全椒山中道士》古诗译文赏析-韦应物作品

【赏析2】

古代诗人,往往有一“山中情结”,甚为感怀。如南朝梁陶弘景答齐高帝所写“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样的雅致恬淡,就引起了后人极大向往。

韦应物此诗,写的也是这一情结。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全诗从一“冷”字入手,郡斋,指官府斋舍。诗人枯坐官署,意绪无聊,自然而然想起了山中同样冷落孤单的道士来。修道之士,值得世人称道之处在于,和一般红尘中人相比,红尘中人像一匹负重的骆驼,不断往身上累加东西,累加不止,喘息不已,苦人苦己;道人却是不断往身下卸载东西,卸呀卸,直到最后剩下一个赤条条的自己。世人累加,拥有了物质实体,失去了身心自由。道人卸下,失去了物质实体,获得了身心自由。孰高孰低,不言自明。诗人身为官场中人,是一匹尤为疲惫的骆驼,一旦一人独坐,静下心来,念及生命意义,顺理成章想起了山中道士,也是自然。但一个人要想得到完全的自己,拥有完整的灵魂,毕竟是要付出艰苦代价的。像古希腊哲人第欧根尼,中国的庄子,获取精神空间,必然是要舍弃物质利益,这样的话,生活的清冷、苦寒,也就在所难免。“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就是真实生活写照。“白石”,晋人葛洪《神仙传》记载一个山中道人,“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道人攀岩涉涧,捡拾柴火,煮食白石,果腹疗饥,生活的苦寒冷清,不言而喻。

一边是红尘繁华,物质丰饶,心力疲惫;一边是山中清冷,物质匮乏,心灵完满。如天平的两头砝码,就看你往哪头添加。一般人都是朝物质一头去,现实毕竟是现实。但诗人却会心说道“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我愿奉上一瓢酒来,在这风雨傍晚,给你以温暖抚慰,道出了由衷向往之情。但“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写出的却是失落和茫然,山中广大,道人行踪无定,不像我们红尘中人都背着一个蜗牛壳,壳在哪里,什么时候从壳里出来,什么时候从壳里进去,都有安排。但道人没有这个蜗牛壳,他们遇山而止,逢水而歇,远离红尘,红尘中人自然难以寻见。我该向何处找寻他呢?正值深秋,落叶满山,道人刚刚走过的足迹,旋即就被落叶覆盖,茫茫空山,行迹也无,哪里找得着呢?

一首诗,四十字,浸透着温暖的身心抚慰和浓郁的生命意识。

抚慰,该有怎样一种热度?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一种多么动人的情怀,吟之咏之,感之念之,缠绵不去,依依不舍。民国年间,李叔同写有一首《送别》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一首老歌,百年以来,传唱不歇;一首小诗,千年以来,吟咏不绝,只因它触着的是最柔柔的心房,给予的是最切切的关怀。

生命,该是如何一种状态?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落叶空山,行迹全无。生命来之于无,终又回归于无,在这去来的中间,一个人赤条条落到人世,留下何种生命印迹,实在至为重要。宋代的苏轼,甚为喜爱韦诗,他那著名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其意象和本句多么相似。虽然来于无,归于无,但就像鸿雁雪地上留下的爪迹一样。你真实生活过,空山也因你有了鲜活的生命,空山本身就是你的行迹。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人,该给心灵一个家了。

(黄全彦)

《寄全椒山中道士》古诗译文赏析-韦应物作品

【赏析3】

本诗为风雨夕寄赠山中友人之作。诗人由郡斋秋冷想到山中道士生活清苦,于是对道士致以问候,表达了对道士的真挚关心,也反映了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本诗乍一看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句,却有如一潭秋水,冷且清,颇具陶渊明的诗风,一直被誉为韦诗中的佳作。有人认为它“一片神行”,有人则说是“化工笔”,可见对它评价之高。全椒,即今安徽全椒。

本诗的题目为《寄全椒山中道士》。既是“寄”,自然会表露出诗人对山中道士的思念之情。然而思念仅是表面意思,此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需用心体味。

全诗的核心在于一个“冷”字,诗中所流露出的也恰是这一“冷”字。第一句写的就是郡斋气候之冷,更是写诗人心中之冷。随后,诗人因这两种冷而忽然忆起山中道士。山中道士在如此寒冷的时节去涧底砍柴,砍柴回来却是“煮白石”。他在山里潜心修炼,生活却如此清苦。诗人思念他,想将一瓢酒送过去,好让他在这清冷的风雨之夜,获得一丝友情的慰藉。可是诗人又想到:道士都是行踪不定的人,今日或许在这块岩石边住下来,明日可能又迁至别处某个洞穴去了。更何况秋天到了,漫山都是落叶,连路都很难找,他的足印自然也被落叶掩盖住了,那么该去哪里找寻这个闲云野鹤般的人呢?本诗尽管用语平淡,却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各种跳荡和反复。一开篇,是因郡斋之冷而忆起山中道士,然后想送酒去抚慰他,最后又觉得可能找不到他而无奈慨叹,而最终诗人心中的寂寥也无法消除。

上述复杂的情愫,诗人皆是通过情感与形象的配合来体现的。从“今朝郡斋冷”两句,可见诗人在郡斋中的寂寥;而“束荆薪”、“煮白石”是山中道士的活动形象;“欲持”和“远慰”又是一种情感的抒发;“落叶空山”则是秋风萧瑟、漫山落叶、杳无人迹的深山形象。上述情感与形象联系起来,就构成了韵味悠长的意境,非常耐人玩味。本诗看起来是写景,展现出一片清冷、疏落、幽远的景致,但启发人想象的其实是看似平淡、实则深厚而诚挚的情感。诗人如此用笔,让人产生“一片神行”之感。全诗在清冷、疏落中可见空旷,在平淡中可见深厚和诚挚。

更多韦应物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