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原文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①万仞:一仞八尺,万仞形容极高的高度。
②羌笛:古代羌人发明的管乐器,笛身有两个孔。
【译文】
黄河远远地延伸到白云间,一座孤城坐落在万丈高山。羌笛何必吹奏出传达离怨的《折杨柳》,春风吹不到玉门关,边塞怎能不荒寒。
凉州词赏析
【赏析1】
这是一首边塞诗,描写了征人们愈走愈远而引起愈来愈深的愁怨。前二句境界开阔苍茫,在征人面前展开了一幅巨大的荒凉图景。后二句由征人所见转入所怀。由曲中的哀怨引发征人们怨“春风不度玉门关”,隐喻朝廷漠视戍边战士的痛苦,恩泽不及边关。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将士深切的同情。诗中语意双关,深含讽意,含蓄而自然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赏析2】
关于此诗有一个传说,即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开元年间的一日,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来到旗亭饮酒,其间偶遇梨园伶人唱曲,三人私下以伶人唱词中所含的各自诗歌的数量来一较高下。刚开始时,两首是王昌龄的诗歌,一首是高适的诗歌,而王之涣的诗歌却无人唱诵。直到轮到伶人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时,她所唱的竟是《凉州词》。此事虽不一定是真的,但足见《凉州词》在当时已经是广为流传的佳作了。
前两句刻画了边塞壮丽的自然风光。黄河远流,仿佛流入天上的白云之间。万丈高的峭壁山峰下,依傍着一座“孤城”。不似其他作品中的黄河气势宏大,这里对黄河的描写恬淡隽永,有绵绵不绝之感,突出的是边塞之地的广阔无垠。后一句对孤城的描写是本句的重点,凉州城突出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画面之中,身后万丈高山更显其所处地势的重要。
后两句由所见至所想。唐时有折柳送别的风俗,因而杨柳也是离别的象征。边地驻守的战士听到羌笛所奏的《折杨柳》,难免心生离愁。一个“怨”字诉说出多少心中凄凉苦楚。用词甚是精妙,点明主题。而“春风不度玉门关”,更是进一步描写了边塞之地的艰苦环境,令人更能体会征夫的心境。
整首诗风格深沉委婉,画面壮阔雄浑,寓情于景,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诗人名片】
王之涣(约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太原),高祖时迁绛州(今山西新绛)。自小喜欢行侠仗义,与侠义之士交往甚密,也因此直至中年都未曾任一官半职,后自觉年华虚度,开始用心于文学。曾任衡水主簿,职内因受到诬告而辞官还家。后十几年中游历全国各地,见多识广。晚年任文安县尉,卒于职上。其人性格豁达开朗,常舞剑而歌,其作品经常被乐工制为歌曲加以传唱,因此闻名一时。与高适、王昌龄等关系甚佳,风景、边塞题材诗作尤为著名。其作品保留至今的只有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