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川田家作品原文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
(1)渭川:即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田家:农家。
(2)墟落:村庄。
(3)穷巷:深巷。
(4)野老:村野老人。
(5)倚杖:靠着拐杖。荆扉:柴门。
(6)雉雊(zhì gòu):野鸡鸣叫。
(7)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8)荷(hè):肩负的意思。
(9)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译文】
夕阳映照着安静村庄,深巷里归来成群牛羊。老人惦念着放牧小儿,倚着杖棍在门口眺望。麦苗开花野鸡啾啾啼,春蚕休眠桑叶已采光。田夫们扛着锄头回家,相见时依依说短道长。我多么羡慕农家安闲,不由得把《式微》歌吟唱。
渭川田家作品题解赏析
【题解】
《渭川田家》是王维晚年所写的田园诗。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一些常见景色: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这些初夏景色极其寻常,作者随手写去,然而诗意盎然,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王维把农村表现得这样平静闲适、悠闲可爱,是他当时心境的反映。
【赏析1】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田园晚归图。
传统的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夕阳西下的时候,劳作了一天的农人,开始陆续从劳作的四面八方,回归到居住的小村里。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下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下来开始描写次第回归的各色人、物。
首先是牛羊归村。天色将晚,首先回村的是牧童,大人可能会抓紧一天中最后的时间再劳作一会儿,孩子呢?正盼到太阳西下,马上就能回家了。所以最先回来的,是放牧的孩子,最先出现在诗人的镜头里的,则是一群群咩咩乱叫的牛羊。我们可以想见孩子们跟在牛羊群的后面,依次把它们赶回到小巷子里的情景。
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地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刹那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你看,那麦地里的野鸡,一声长、一声短,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朋引伴,共同回笼吧;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当然是因为被农人采摘进蚕窝,吃饱喝足的蚕儿,开始吐丝作茧了。最后,终于干完了一天的农活儿,收拾完农具,农夫们也三三两两扛着锄头归来了,他们在田间小道上相遇,相互交流着干农活儿的经验,谈几句天气和收成,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
看到这一切的诗人,深深地被眼前的安逸景象打动了。回想起以前自己在朝为官的时候,天天费尽心机,为升迁努力,为营造关系努力,为实现政治理想努力,可是自己再努力经营,始终也没有找到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道路。自己的归宿到底在哪里呢?眼前这些人、这些物都有所归,唯独自己依然彷徨着,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其实,农夫们每天劳作的辛苦,诗人并非不知,只是与精神上的负累相比,身体上的辛苦之后,回到家里总有闲逸的时候;可是诗人的精神生活一直处在紧张、不安、郁闷之中,没有安然的时候,这种苦闷,要比身体上的苦与累更加让人难以忍受,所以诗人不得不由衷地羡慕这些农夫,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也许,我也应该抛掉那令人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回到这闲逸田园中来。所以,诗人吟出的《式微》一句,正是他此时矛盾心情的写照。
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更因为诗人最后这么一吟,吟出了全诗的重心和灵魂。
【赏析2】
该诗以田家安闲生活为内容。太阳落山、夜色开始之间,面对闲适的农家生活场景,诗人心中升起羡慕之情,写下了这首诗。
前四句写了田家傍晚时分的闲适景色。夕阳斜照着墟落,暮色茫茫,诗人先通过第一句来统领全诗。接着,诗人描绘了牲畜晚归的情景,并目送其隐入深巷。这时,一位老人拄杖站在柴门外,等待着晚归的牧童。这田家晚景中最普通的一幕,被诗人描写得非常动人。
下面四句接着写乡间生命的归属之情。麦田里的山鸡动情地叫着,呼喊自己的爱人。桑树上的桑叶已经稀少了,蚕吐丝制茧,也找到了长眠的归宿。农人们三五成群地扛着锄头归来,相遇之时,亲切地交谈。这一切简直让人乐不思蜀!
结尾两句写诗人对闲适的景色产生羡慕的感情。面对眼前的一切,想到自身的处境,诗人非常感慨。宰相张九龄被罢黜后,诗人觉得自己在政治上进退两难。他在这种主客观环境的影响下来到田家,看到人们很有归属感,而自己却心无所依,心中顿生羡慕之情。于是,他不禁感慨:“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该诗自然清新,诗意无穷,用白描式的手法描写了渭河农村初夏的傍晚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