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作品原文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
(1) 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3) 海隅(yú):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4) 青霭(ǎi):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5)壑(hè):山谷。
(6) 人处:有人烟处。
终南山作品题解赏析
【题解】
王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曾隐于终南山,本篇大约作于此时。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顺序,描绘了终南山的巍峨壮丽、白云青霭的万千气象。王维是一个思想矛盾十分尖锐的诗人。他本身很聪慧也很早就入仕,但是他在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曾被攻陷长安的安禄山叛军所俘,并被迫接受伪职,此事件对他影响很大,情绪也很消沉。他一直都是很矛盾的。简而言之,就是他想真正归隐,但又无法做到,于是很茫然。出世、入世都两难。所以他只好“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了。
【赏析】
诗的题目是《终南山》,显然意在描绘这座王维心目中的灵山。王维的很多诗中都提到过终南山,因为他曾在此山居住过很长时间,对这座象征着脱凡出世的灵山有很深的感情。但是在其他诗作中对终南山的描写只是一鳞半爪,或者详细描写的只是终南山中的某一处、某一景,那么,对这样一座连绵起伏数百里的大山,他要怎样下笔来画出它的全景呢?
我们先看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先言其高,太乙峰直插云霄,几乎接近了天宫;再言其广,西接大山,东到海滨。“太乙”是终南山的主峰,也是终南山的别称。其实这是夸张手法,太乙峰没有那么高,终南山也没有连绵到大海,作者用这样的夸张手法,先表达出终南山既高又大的气势。
首联写的是远景,次联开始写近景:“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白云缭绕,回望合成一片,原本青雾迷茫,走进去却看不见了。山中的岚烟雾霭远看飘于山际,等走进却消失看不见。这种景象,只有在幽深的山谷才能体会得到,从侧面烘托出了终南山的宏伟峻峭。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的中峰将山南山北分开,两边阴晴不同,气象万千。这两句把终南山充塞天地的那种宏伟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唐诗别裁集》评价这两句说:“‘近天都’言其高,‘至海隅’言其远,‘分野’二句言其大,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想在山中找个人家投宿,隔着水问那樵夫方不方便。这两句看似与全诗无关,但却是神来之笔,写出了高山大壑带给人心的荒远幽深之意。此时诗人已登临绝顶,首句曾说此处“近天都”,现在忽然要“投人处”,到底是仙宫还是人居呢?住在这么高的地方,即使是普通的人,过的也是神仙的生活吧?要留宿山中,说明登临的时间之长,此时已晚,难以下山,也说明山景赏心悦目,诗人还没有游够,所以要住上一夜,明日继续游览。《唐诗评选》认为,“结语亦以形其阔大,妙在脱卸,勿但作诗中画观也,此正是画中有诗”。
总的来看,诗人由远及近、由外入内、由低到高,从不同的视角,抓住不同的特征,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渲染出这座灵山的神韵,使我们读到这首诗,就好像见到了终南山灵秀奇绝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