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张少府作品原文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②。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③。
酬张少府注释译文
【注释】
①自顾:自念,自视。长策:良策。空:徒。旧林:故居。
②吹解带:风吹着诗人宽解衣带,表现一种闲散的状貌。
③穷通:得意与失意。
【译文1】
人到晚年,只图个安静的环境,对纷繁的世事不太关心。自我估量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知归隐旧日的林园。迎着松间清风宽衣解带,山间的明月照我来弹琴。若要问我穷困通达道理,请听那远水处传来的阵阵渔歌。
【译文2】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自思没有那良好的谋策,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中明月照我悠然弹琴。你问什么是通达的道理,请听江心那打鱼人的歌声。
【译文3】
我到了晚年独爱清静,对世上的万事全不挂在心上。自知不能献良策,还不如返回旧居的山林。松林中吹来凉爽的风,我宽解衣带舒展自如。明月从山间升起,莹光照着我拨琴弦。你问我穷困和通达的道理,还不如进入河浦的深处听那高唱的渔歌声。
酬张少府赏析评点
【赏析1】
本诗为诗人晚年之作,描写诗人晚年安静闲适的生活,表现诗人超然物外的情绪。这首诗的基调和诗人晚年获罪被贬职,因此情绪消沉有关,也是诗人受佛教思想影响所致。诗题中的张少府生平不详。少府,官名,县尉。
诗的开头四句全是写情,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无法实现抱负的苦闷之情。诗人开篇便说自己老了,只喜欢清静,不关心任何事情了。表面上看起来是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了,但仔细品味之后不难发现诗人也是无可奈何。他此时虽然在朝为官,但对朝政已经不再抱有幻想,于是开始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自顾无长策”,则体现了他曾经的矛盾和痛苦。诗人表面上说自己没有才德,实际上是满腹牢骚。当理想无法实现、痛苦不得化解时,诗人唯一的出路就是离开是非之地、归隐田园。“空知返旧林”,看似得到解脱,实际上只是无奈之举。由此可以看出,在诗人宁静淡泊的外表之下隐藏着失落和愤慨。
既然如此,诗人接下来为何还表现出对闲暇生活的满足和肯定呢?联系上文我们可以体会到,“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归隐生活实际上只是诗人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既体现出诗人某种程度上的,又通过与官场生活的对比来表现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否定和批判。挣脱政治的束缚,诗人于山中明月下弹琴自娱,说他不敢直面现实也好,自我放逐也好,但总胜于助纣为虐、同流合污。诗句通过描写诗人隐居生活中的两个细节,将松风、山月赋予人情,勾勒出一幅情景交融、意境和谐的画面,极大地增强了诗的感染力,体现了诗人极高的写作技巧。
最后两句点题,以问答的形式作结,既照应了题目中的“酬”字,又妙在以不答作答,含蓄不尽,余韵悠然。多少幽趣,都回荡在那阵阵的渔歌声中。
【赏析2】
此诗是王维晚年居辋川时与友人的应和之作。
这是一首赠友诗。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作。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前四句全是写景,隐含着伟大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苦闷心情。由于到了晚年,只好“惟好静”了。颈联二句,则是对“万事不关心”解带自适、弹琴自娱的闲适生活的具体而形象的描绘。充分表现了王维的闲适情趣和生活理想。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诗的首联直述自己的性情、心态:晚年自己只喜欢宁静,对世上的人事再也不留意了。为什么?因为诗人自忖自己没有经国之策,只能返归以前住过的山林。王维本才华横溢,少年得志,但他的才华表现在艺术上,官场上的倾轧非他所长。几个回合下来,王维厌倦了在仕途上的奔波,而决意归隐。归隐与他的心态是很相契合的:松林中的清风吹拂着他的衣襟,深山中的明月陪伴他弹琴长啸。这种生活无忧无虑,且使诗人风神散朗,是诗人素所期冀的。因此张少府问穷通之理,王维无以解答,他欣赏的是“渔歌入浦深”的清幽境界。
此诗借景言志,既有画意也有诗情。
【赏析3】
此诗为酬答友人之作。唐代少府为县尉别称,负责掌管县域治安捕盗事务。今虽未见张少府之作,但从酬答中可推想原诗应系兴叹世事或仕途之语。因之,才有了王维这首追忆往事、借物感怀、大彻大悟的言志之诗。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既是风烛之年面对冰冷现实的无奈选择,也隐含着几多过往岁月的追忆。青年王维,曾看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也曾有过“尽系名王颈,归来献天子”(《从军行》)的壮烈情怀。然而世事沧桑,白云苍狗,随着政治导师张九龄的被贬斥,多年庸官俗吏生涯的蹉跎,特别是“安史之乱”给他留下的政治和道德创伤,使他不得不“惟好静”,只能够“不关心”了。“自顾无长策”,道出其内心不愿同流合污却又无能为力的深刻矛盾与巨大苦闷,只好“空知返旧林”,一如数百年前“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晋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知音陶渊明,拂袖而归,回到辋川溪林边,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于松风、山月间,于解带、弹琴中抱朴守真,以达到去烦离恼、寻求寂灭的禅理至境。阅尽世事,乃臻淡泊;红尘窥破,始有觉悟。松风吹带,山月照琴,清幽,潇洒,已是此残破人生中难得的享受了。诗人于此宁定了内心的波澜,恬淡了,也安然了。
最后一句是此诗主题,“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用问答形式照应了题目的“酬”字,妙在答非所问,使全诗境界幽远、回味无穷:阁下若问我为何人生仕途有的山穷水尽,有的飞黄腾达,且看那渔翁唱着歌在水面河湾渐行渐远!这里,“渔歌”借用了《楚辞·渔父》典故:“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曰:‘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注:水清“喻世昭明”,水浊“喻世昏暗”。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王维在这里借用典故,避开穷通话题的讨论,只将自己的感受委婉告之友人:无道浊世中,穷通都一样,唯有隐逸避世是我的归宿。在此诗中,王维巧妙而不着痕迹地通过用典,将自己的息隐林泉与屈原的芬芳情怀、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自然而然地融会在了一起,我们今天读来能透过王维松间月下潇洒而寂寞的身影,依稀看见一个又一个不与时代妥协的文士,以自己的方式坚守着精神家园,不由得掩卷长叹!
(王红)
【赏析4】
该诗是写给朋友的。通过写自己的志向和情趣,诗人表达了乐于隐居的心意。
开头四句暗暗表达了诗人无法实现抱负的苦闷之情。诗人开篇说自己老了,只喜欢清静,不关心任何事情了。表面上看起来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但仔细品味之后就会发现:诗人是“动”不了了才“惟好静”,说自己到了“晚年”,证明想到过少年和中年。接下来的两句说明了原因:年轻时的诗人曾满怀希望,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是,张九龄被贬、奸相李林甫掌权后,朝廷越来越昏暗,正义的人遭到排挤。虽然王维没有遭到迫害,但现实的昏暗使他没有办法做什么。他不愿同流合污,又束手无策,心里很矛盾,只能感叹“自顾无长策”。于是,只得归隐山林。
第五、六两句写隐居生活的情致。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知道,“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归隐生活只是诗人在苦闷中的一种精神解脱。没有了政治上的种种束缚,诗人伴着松林中吹来的阵阵凉风解带敞怀,于山中明月的朗照下弹琴自娱,悠闲惬意,令人感到非常自在!其中,“松风”、“山月”都表现了诗人品性的高洁。
最后两句照应题目,形式上是一问一答,其实并未解答,给人以意蕴无穷的感觉。这样既回应了题目,又能使人在渔歌中反复地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