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译文赏析-王维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2 20:05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原文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

①辋(wǎng)川: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

②潺湲(chán yuán):水徐流貌。

③墟里:树落。

④接舆:春秋楚隐士,这里比裴迪。五柳: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这里比自己。

【译文】

秋天来临,山林青绿渐褪,秋水日夜流淌,发出潺潺的声响。我手倚拐杖立柴门外,临风细听那晚蝉鸣啼。渡口边降下落日,村落里升起炊烟。仿佛又遇到古时的接舆,你酒醉疏狂,高唱在我五柳先生的门前。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译文赏析-王维作品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赏析

【赏析1】

此诗着力表现的是秋日傍晚辋川恬静的风景,既写出隐者超然物外的闲情逸致,也写出了友人裴迪的狂放神态。

秋日,原来苍翠的山色渐渐转为枯黄色了,山中的秋水潺潺流动着。一山、一水、一林秋叶、一溪秋水,辋川秋景渐出。

心境平静的诗人拄杖斜倚在柴门之外,静听着傍晚树林里的秋蝉鸣唱声。秋山本静,着一蝉声,更显其静。这种静谧正是王维所欣赏的。

夕阳西沉,挂在渡口以西的天边;村落里袅袅升起炊烟。这是一幅闲静的农村景象。二句诗,一句一景,可与陶渊明的田园诗媲美。诗歌把裴迪比作接舆,把诗人自己比作陶渊明作结,可见诗人对渊明是很仰慕的。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译文赏析-王维作品

【赏析2】

在唐代灿若星汉的诗人群落中,王维也许不算是影响和声誉最大者,但其才华诸多,修养深厚,几可谓最杰出者。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此诗便是典范之作。王维将诗、画、禅的精深修养熔为一炉,对大自然的幽美景况观察至细、感受至深,用精微的笔触和传情达意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怡心悦性的田园景色,一派自然闲适的山居生活,留下了这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与裴迪乃至交挚友。一是二人政治见解和际遇多有相似处;二是他们志趣一致,都醉心于田园山居生活,从隐逸和参禅中寻求心灵的自安自解之途;三是二人在唐诗中留下的酬答之作颇丰,才情相投,惺惺相惜。终其一生,真可谓休戚相关,患难与共。

这是他们二人同在辋川隐居时的一个秋日黄昏,山峦在寒意中绿色苍然,辋川河水的流淌日渐细缓,诗的发端就从对大自然色彩和声音的细致体察中显现出王维作为画家和音乐家的独特敏感。诗人拄杖倚在别业的柴门外,于晚风中细听那鸣叫的寒蝉。本诗为五律,“临风听暮蝉”之“听”当仄,读去声。静心低吟此诗,能体会到颔联是本诗最具流动乐感的部分。颈联则是一幅境界美妙和穆的山水画:夕辉斜照着小河渡头,村落里升起一缕炊烟。“墟里上孤烟”虽由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化出,却与陶的温润平和、全无绳削有所不同,加进了诗人的精心营构,与“渡头余落日”组合画趣盎然,非妙于丹青者不能为。更有趣的是尾联,一个妙人撞进这幅画中来:好友裴迪酒醉而归,带着古隐士接舆的狂傲与清醒,手舞足蹈,一路歌吟,来到自比为陶渊明的诗人面前。在这种恬淡自然、与世无涉的山居生活中,可歌可舞,可醉可呼,可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夫复何求!

此诗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远近相宜,人景交融。确实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称其为诗之画,或画之诗。

同时,换个视角再从深层次上看,我们还可以透过表面宁静安闲的田园山居景致,明白无误地从诗中感受到两个傲岸的古人跃然而出,那就是接舆和陶渊明。接舆为春秋时楚国隐士,躬耕为食,佯狂不仕。《论语·微子》记载,他曾“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陶渊明身处晋宋之交乱世间,篡夺迭出,杀伐纷起,政治黑暗,道德沦丧,诗人“性本爱丘山”,虽“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却既不能和光同尘,又无力回天,最终还是选择了“守拙归田园”“复得返自然”。王维巧借典故来重建时空,使接舆、陶渊明与自己和裴迪四者在诗中并列而出,异代却同时,高傲的精神相互映照,熠熠生辉。

(王红)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译文赏析-王维作品

【赏析3】

这是诗人隐居辋川与友人裴迪相互唱和之作。诗人通过描绘辋川一带山川原野的秋日暮色,抒写了隐居生活的闲适情怀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辋川,本水名,在今陕西蓝田县终南山下。王维在此建有别墅,并常与裴迪游乐其中,赋诗唱和。

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值水落石出的寒秋,山泉缓慢流淌,叮咚作响;天色渐晚,山色也显得更加苍茫。诗句并没有说出一个“暮”字,读者却感受到黄昏将至。“转”字和“日”字用得极好:山本呈静态,诗人用一“转”字,便通过颜色的转变使它有了动感;水是流淌的,诗人用一“日”字,就让人体会到水流源源不断、流动不息的永恒。短短十个字,描摹出一幅动静皆宜、音色俱佳的画面。

颔联刻画诗人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诗人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诗人靠着柴门,迎风听蝉鸣。这两句将诗人闲适的心态、超然世外的情趣,描绘得生动传神。

颈联写原野暮色。水边有渡口,陆上有村庄,夕阳西下,炊烟袅袅,这是傍晚乡村的典型景观。夕阳是自然景观,炊烟则是人文景观,由此可见诗人在选景时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渡头余落日”一句,准确地将落日与水面相切的瞬间定格,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悠长。“墟里上孤烟”一句明显化用了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诗句。不同的是,陶诗是以拟人手法表现远处村庄上空炊烟缭绕、不忍离去的情味,本诗则是以白描的手法意图展现傍晚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入空中的景象,可谓各有千秋。“上”字用得极妙,生动地写出了炊烟飘然升空的动态。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富有生机的田园风景画。

尾联赞裴迪。王维自称五柳,以陶潜自况。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暗含对裴迪的欣赏之意。这两句成功地刻画出两个隐士的形象。

全诗风光人物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堪称佳品。

更多王维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