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川田家》古诗译文赏析-王维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2 19:59

渭川田家原文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

①墟落:村落。穷巷:深巷。

②雉:野鸡。雊(gòu):鸣叫。

③《式微》:有归隐之意。

【译文】

斜阳照着村庄,放牧的牛羊回到了深深的小巷。村中一位老人,拄着拐杖倚靠在柴门前,等候放牧晚归的牧童。麦苗青青的田地里,传来阵阵野鸡的鸣叫声。桑树上桑叶稀疏,蚕儿就要吐丝。从田里归来的农夫扛着锄头,相见时打着招呼言语分外亲密。此情此景,怎能不羡慕隐居的安详?意欲归隐又不能如愿,我惆怅地吟咏起《式微》这一诗篇。

《渭川田家》古诗译文赏析-王维作品

渭川田家赏析

【赏析1】

这是一首十分有名的田园诗,为后人所传诵。诗人当时还在朝廷为官,张九龄被排挤遭贬,王维深感政治上将失去依靠,进退两难。诗以自然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极为普通的乡村春末夏初的黄昏景象,刻画了农家自由无拘、勤俭清淡的生活。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融汇到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中,由此产生向往之情,从侧面反映了诗人在宦海浮沉中的苦闷和彷徨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渭川田家》古诗译文赏析-王维作品

【赏析2】

“渭川”,《文苑英华》作“渭水”,渭水本是古黄河,由于地壳的变迁,迫使黄河改道形成现状。它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东流经陕西省,于华阴县渭口入黄河。在唐代,这是一条重要的河流,长安就在渭水南岸,故有“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之歌吟。此诗写渭河流域的农村生活观感,时在一个暮春傍晚。

农村的黄昏时分是富于诗意的,不仅是因为夕阳可爱,回光返照墟落的景色迷人,而且经过了一天劳作,农夫们就要得到甜蜜的憩息,乡村的气氛特别轻松愉快。“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各家各户,都在盼望亲人的回还。诗人从中撷取了一个典型的动人情景:一个老人正拄着拐棍在柴门外等候暮归的牧童。一种老牛舐犊的亲切的人情味,就透过纯客观描写的画面流露出来。拄杖动作描写固好,“念”字写心理活动尤佳。

西晋潘岳《射雉赋》写暮春野外景物道:“麦渐渐以擢芒,雉唯唯而朝雊”,诗人概括为一句:“雉雊麦苗秀。”这是蚕儿快要结茧的季节,战国荀卿《蚕赋》云:“三俯三起,事乃大已。”阡陌上的景色,正是“柔桑采尽绿阴稀”(王安石《郊行》)。诗句紧扣农时农事,散发出浓郁的泥土气息。倘在日间,农夫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绝不会有人荷锄而立,拉闲扯淡。只有在这黄昏收工时分才有工夫摆谈几句,虽不过只说些桑麻之类,却谈得十分投机,依依不舍。稍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会为这些质朴无华的诗句所感动,艾青《黄昏》云:“我永远是田野的各种气息的爱好者啊/无论我飘泊到哪里/当黄昏时走在田野上/那如此不可排遣地困惑着我的心的/是对于故乡路上的畜粪的气息/和村边的畜棚里的干草的气息的记忆啊。”读王维的诗,也会引起类似的感觉。

艾青的诗题叫“黄昏”,而王维这首诗的“式微”也就是黄昏的意思,同时它也是《诗经》的一个篇名。《式微》一诗抒发的是为主子从早到晚干活到天黑还不得回家的怨情。王维为渭川农村黄昏景色所吸引,从而产生了对田园生活的艳羡,也就情不自禁地想起《诗经》中的这首诗来。诗人对田园乐的艳羡,当然是置身局外的感觉。鲁迅《风波》曾揶揄道:“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拿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们飞也似地跑,或蹲在乌桕树下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腾腾的冒着烟。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无思无虑”正是“闲逸”二字的注脚。话说回来,正因为置身局外,诗人也才持审美观照的态度,对田家景物有极新鲜的发现。他捕捉住最富有乡村黄昏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了一幅富于生活情趣的田园画。

苏轼曾经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什么是“诗中有画”呢?有人说诗中有颜色字就是“诗中有画”,有人说诗用了形象思维就是“诗中有画”,皆不得要领。德国的美学家莱辛说,诗用文字和声音表现一个时间过程,所以是时间艺术;而画用线条和色彩显现同时并列于空间的物体,所以是空间艺术。王维作为一个画家,在诗中有意识地将时间定格,而像画画那样进行空间显现,即一一展示同时并列在空间的物体,这才是“诗中有画”的本质。就拿这首诗来说吧,撇开末二句的抒情不论,前面八句时间是定格在黄昏时分,然后一一展示空间--陋巷中走着羊群,一个老农站在篱笆门外,远处有牧童正在归来,麦子在扬花,桑林疏疏落落的,在田坎上荷锄的田夫正在拉话,等等,景物与景物间只有空间的联系,并无时间的先后。而孟浩然《过故人庄》就不同,它的四联分别写故人相邀--诗人赴会途中所见--开筵的情景--话别的情景,正是表现一个时间的过程。所以孟浩然的写法是纯诗的,而王维的写法是“诗中有画”。

(周啸天)

《渭川田家》古诗译文赏析-王维作品

【赏析3】

本诗是一首田园诗。诗人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初夏傍晚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生活的闲逸自得。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诗人闲适心境的反映。渭川,即渭水,又称渭河。

本诗的核心为一个“归”字。诗人一开篇,首先描绘了夕阳映照村落的景象,渲染出苍苍暮色的浓烈氛围,作为全诗的总背景。随后,诗人用一个“归”字,描写了牛羊缓缓回到村里的情景,让人不禁想起《诗经》中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痴地看着牛羊回到村里,直到牛羊消失在深巷中。

正在此时,诗人见到了更加动人的情景:柴门之外,一个慈祥的老者手拄拐杖,正等候着放牧回来的小孩。这样一种质朴的感情,深深触动了诗人,好像他自己也享受到了牧童回家的乐趣。刹那间,他感觉这田野上的所有生命,在这日落时分,似乎“皆在思归”。所以又写下“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四句,这四句更着重于体现“思归”的情愫。

诗人亲眼看到这一切,不禁联想起自己的处境及遭遇,内心充满感慨。自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宰相张九龄遭人排挤而离开朝廷后,诗人深深感到政治上失去依靠,进退维艰。在这种心情下,他来到田野,看见众人都有所归,只有自己没有归处,怎么能不羡慕而怅惘呢?因此,诗人慨叹道:“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式微》为《诗经·邶风》里的一篇,诗人反复吟叹“式微,式微,胡不归”,是借此表达自己非常想隐退田园的心情。这两句不但在意境上同首句“斜阳照墟落”相呼应,而且在内容上也与“归”字相合,令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读完最后一句,才明白诗人在前面着重写“归”,原来是为了以“人皆有所归”来反衬自己“无所归”;以他人都能及时、自在、欢悦地归去,反衬自己隐退太晚和混迹宦途的孤苦、愁闷。本诗的最后一句,可以说是整首诗的重心及灵魂之所在。

更多王维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