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行》古诗赏析-王维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2 19:39

老将行原文

老将行

王维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老将行》古诗赏析-王维作品

老将行赏析

王维的《老将行》首先要弄清楚它的人称与体裁,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是叙事诗还是抒情持。从浅层看,诗用第三人称倒叙手法,概括“老将”自少年到白头一生的从军经历。全诗三十句,十句一段,写老将少壮建立奇勋、中年退伍闲居与垂暮再度出征三个片断,脉络线索清楚,叙事结构严整。但是,“老将”并非指具体的某个人,而是历朝历代戍边卫国的老军人的一个典型。他可以是廉颇,可以是李广,也可以是魏尚或桓温,却集众人为一人。一个假托的佚名竟被刻画得如此真实丰满,如此有血肉个性,如此虎虎有生气,这需要高难度的技巧。从诗的表述语气看,几乎都是第一人称自述口吻;从叙事的内容和分量说,这是一部需要多卷本方能承载的长篇小说力作,却被压缩在短短三十行的歌行体内。《老将行》不仅真切地描绘了老将多姿多彩、感人肺腑的战斗事迹,他一生经历的三个时段也正是初盛唐数十年边塞战争形势消长变化的写照。白居易的“文章合为事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新乐府序》),此亦一例。

使事用典是这首诗另一个写作特色,诗中一连用了十几个事典和书典。第一段用五个:三个是关于李广的(夺马、射虎与数奇);一个是曹彰,乃曹操第二子,性刚猛,胡须色黄,曹操喜称为“黄须儿”;一个是汉武的贵戚大将军卫青,屡受封赏,邀天之幸——“不败由天幸”,而李广虽功勋卓著,却因命相不好(“数奇”)未能封侯。第二段用六个:箭无全目,喻射技之精,语出南朝梁萧统《文选》:“惊雀无全目。”垂杨生肘,喻臂肘患疡(不自如),语出《庄子•至乐》。“故侯瓜”,指秦东陵侯召平,沦落为布衣卖瓜,语出《史记•萧相国世家》。“先生柳”,指陶渊明,曾著《五柳先生传》自况。“疏勒”,古西域国名,东汉耿恭与匈奴作战,断水,仰天祷祝,地下涌泉,事见《后汉书•耿弇列传》。“颍川”,在河南登封,将军灌夫被罢官后,使酒骂座,事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第三段又用了三个:五道出兵,“汉发大军十五万骑,五将军分道出”,事见《汉书•匈奴传》。“越甲”,越军侵犯齐境,齐将雍门子狄请死,事见《说苑》。“云中守”,指汉云中太守魏尚,曾被削职,后因冯唐进言起复;冯唐持节前往,终得大用,事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这一连串的事典、书典,不仅加强了叙事内容的广度与密度,也使老将的形象更具厚度与深度。然而,细细体会,诗的创意却并非为这位无名将军树碑立传,宣付国史馆。“老将”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汇集了一段历史人文的感情积淀,凝聚了一个时代社会的壮美风采与高蹈精神。盛唐社会正处在勃兴时期,诗人王维也正当少壮,具有强烈功名心与献身精神。所以诗的开篇便从“少年十五二十时”写起,“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更表现了一往无前、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即使篇中写“老将”退伍休闲那一段,也用“昔时飞箭无全目”的骑射战功作反衬,用“誓令疏勒出飞泉”的奇迹神佑作烘托,他不仅是伏枥的老骥,也是一匹随时听候召唤嘶风的战马。终于等来了“诏书五道出将军”的时机,又有了“聊持宝剑动星文”的用武之地,又有了“犹堪一战取功勋”的传奇故事。

从诗的结构布局看,“老将”慷慨豪迈激情四溢的叙说,那些事典与书典无一不是“老将”的自喻。就像现在的人物访谈,在“老将”倾情的回忆中,交织一个个现实与历史错综的画面,一段段可歌可泣与可感可叹的往事与今事,连采访者也受到激励和鼓舞。如果看作第三人称叙事,显然是看走眼了。

如果承认这首诗是以英雄主义为基调,以报国的雄心与安靖边疆的壮志为主题,那么,以下两则评论就大可商榷。一则说:“全诗既表现了老将军不幸的命运,当外族侵略时,他又奉诏出征的感人的爱国精神。指责了封建统治者对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的冷漠无情,抒发了他的仕途失意。”另一则也说:“这首诗叙述了一位老将的经历。他一生东征西战,功勋卓著,结果却落得个‘无功’被弃,不得不以躬耕叫卖为业的可悲下场。作品揭露了统治者的赏罚蒙昧,冷酷无情,歌颂了老将的高尚节操和爱国热情。”这两则评论的问题在于:一是把《老将行》读成描写个别历史人物的叙事诗;二是机械地运用贴标签的方法,而没有从诗的时代社会背景及诗人的创作意图着眼,更没有从诗的全篇结构与字里行间着手,这大概是一个时期文学批评与研究的通病。中国的北方从先秦时代起一直存在边患,烽火不断。“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一直是关内汉族人民的心结。虽说边境战争原因复杂,尤其在南北朝时期,胡马放牧到长江边,汉族人民的心理长期遭受屈辱与压抑。到了盛唐,国力强大,便有了洗雪耻辱、一舒愤懑的强烈愿望。唐人喜欢以汉武帝时李广、卫青、霍去病等为榜样,立功边塞,扬威绝域,大量的边塞诗应运而生,这正反映了当时普遍的社会心理。所以,《老将行》也可以说是《少年行》。王维写过意气风发的《少年行》,《老将行》应是《少年行》的姐妹篇。这种狂放张扬、惊世骇俗的少年心态正是《老将行》的精神风采的参照物,也是唐朝盛世的社会聚焦点。从全诗的结构来看,第二段只是过渡,是陪衬,是欲扬先抑的一种铺垫,是文章结构转换张弛变化的一种技法。老将只是离休,仍保持着军人身份与军衔。因为久战沙场,不习惯赋闲,所以说“自从弃置便衰朽”,卖瓜种柳只是赋闲生活的一种排遣,“穷巷”“虚牖”也只是说僻居而已,绝非“躬耕叫卖”。“射天将”(“燕弓”)之弓,“动星文”之剑与“如雪色”的铁衣并未弃置,老将雄心尚在,犹堪一战。所谓“仕途失意”“不幸命运”云云,不知从何说起?

《老将行》篇名是乐府,见《新乐府辞•乐府杂题》。但是它的写法却超越了乐府质朴叙事的范畴。唐代近体诗讲格律,古体诗也被律化,叫“歌行体”,卢照邻的名篇《长安古意》是其代表作。王维的《老将行》《桃源行》《洛阳女儿行》也脍炙人口。到了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更被誉为“千字律”。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云:“此种诗纯以对仗胜。”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老将行》共三十句十五联,除四联未对外,其余都对仗工整,音节婉转,十几个事典与书典,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而“老将”的英雄形象,顾盼生风,呼之欲出,这才是其精髓所在。

(方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