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看晚霞原文
江上看晚霞
王士禛
彭泽县前风倒吹,三朝休怨峭帆迟。
馀霞散绮澄江练,满眼青山小谢诗。
江上看晚霞赏析
此诗是王士禛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月从广州北归舟过彭泽之作,时年五十二岁。《渔洋诗话》曾载其事:“江行看晚霞,最是妙境。余尝阻风小孤二日,看晚霞极妍尽态,顿忘留滞之苦。虽舟入告米尽,不恤也。”“小孤”即小孤山,在长江边,离江西彭泽县甚近。诗题中“江上”,即指小孤山旁的长江,第二首有“小孤山外红霞影”可证。这首诗用清丽隽永的笔调和新颖的手法,描写了在江上看晚霞的妙境,读来情韵盎然,如置身画中。
前两句起势峻峭,但又转折跌宕:“彭泽县前风倒吹,三朝休怨峭帆迟。”对于一个久在外地而乘船归家的旅行者,多想顺风而行,早日到家,然而事有不巧,在行到彭泽县前的小孤山旁时,忽然逆风猛吹,难以前进了,只好停泊下来。“风倒吹”三字,隐然透出诗人心中的焦虑,诗情也在此猛然一顿,显得发唱挺健。然而下一句却忽然一转:虽然这逆风一连吹了三天,使得高帆(即“峭帆”)大船迟迟难以启行,却休要去抱怨啊!“休怨”二字,看似诗人在安慰自己,但又好像是在劝慰别人,而且从肯定的语气中看,还仿佛有一种自得之意哩。这真是出人意料的一笔!在这一顿一转中,诗情起伏曲折,步步紧逼而下,人们不禁要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就为后两句的出现,作了极为有力而又自然的衬垫。
于是,我们在渴望知道底蕴的心情中,惊喜而又满意地看到了这样的美景:“馀霞散绮澄江练,满眼青山小谢诗。”到了傍晚,从长江上看去,空中的彩霞好像美丽的锦缎,江水宛如一条洁白的绢;再看那两岸一座座青山,苍翠欲滴,清秀可爱,就像谢朓的一首首清新美丽的山水诗。两句中,五彩的云霞,洁白的江水,葱绿的青山,组成了一幅多么醉人的画图!面对这种美景,有谁不想流连呢?难怪诗人要“休怨峭帆迟”了。而且,对于那倒吹的风,倒要生出感激之意,不然,顺风疾驶而去,那就简直要与这美景失之交臂,而遗憾不迭了。在短短四句诗中,诗人倾注了充沛的激情,在对山水的深入的观照中,把起伏变化的心情,迷人的美景,交织融会在一起,叫人激赏不已,品味不尽。
这首诗以清新淡远的笔墨,为江中晚霞和两岸青山的风采气韵传神阿堵,显得风神跌宕。不仅如此,在手法上以诗比景,也新颖而贴切。“小谢”,即南朝齐诗人谢朓(464—499),他以写清新流丽的山水诗而著名,因为生在南朝宋诗人谢灵运(385—433)之后,故称“小谢”。在诗歌中把谢朓与山水联系起来,在唐代就不乏其例,如张子容《赠司勋萧郎中》:“江山清谢朓,花木媚丘迟。”李白《题东溪公幽居》:“宅近青山同谢朓,门垂碧柳似陶潜。”陆龟蒙《怀宛陵旧游》:“谢朓青山李白楼。”等等。但这首诗说“满眼青山小谢诗”,明白地以他的著名的山水诗来比满目青山,就更加直接,能够唤起更为具体生动的印象,而引起更多的联想。并且,“馀霞散绮澄江练”一句,就是直接从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名句“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中变化而来的,驱遣自如,运化无迹。三、四两句结合得紧密而又自然,使全诗浑然一体,意脉流贯,而又情致高远。吴调公先生在《论王渔洋的神韵说与创作个性》中说:“与其说他的神韵说引导了他的七绝诗,不如说,如果没有这些诗,他的神韵说将难以得到丰富和充实。”(见《古典文论与审美鉴赏》一书)的确,仔细读了这首清新隽永、风韵绵绵的七绝,我们会对王士禛的神韵说有更深的理解。
(管遗瑞)
【作者】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历扬州府推官、礼部主事、刑部尚书。后因事革职。其诗宗唐人。格调风流,雍容冲淡,神韵卓绝,为“神韵”派的代表作家。又著作甚富,名重一时,成为当时诗坛领袖之一。有《带经堂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