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原文
卢沟桥
王鸣盛
卧虹终古枕桑乾,泱漭浑河走急湍。
马邑风烟通一线,太行紫翠压千盘。
唤人喔喔荒鸡早,照影苍苍晓色寒。
沙际闲鸥应笑我,又听铃铎送征鞍。
卢沟桥赏析
卢沟桥在北京广安门西十八公里,跨越永定河上,初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后屡经修改建,旧时为出入北京的交通要道之一。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就发生在这里。而此诗作于二百多年前,叙述了作者清晨匆匆路过此地的情景。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金圣叹选批唐人七律诗,老是将七律前四句分为前解,后四句分为后解(见《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固然有其欠妥之处,但从这首七律来看,倒的确可以分为前解、后解。因为这首七律的前四句写卢沟桥的景致和地理方位,后四句写诗人晓过卢沟桥的情景,结构相当分明,在前后之间并没有太复杂的内在联系。
应该说,此诗的前四句是写得相当有力的。首句以“卧虹”喻桥身,一下就把卢沟桥的桥身形状勾画了出来,因天上的彩虹是瞬现即逝的,而此地的“卧虹”却是“终古”卧枕在桑乾(河名,源出山西省北部管涔山,在河北怀来县境同洋河会合,称永定河)之上,既与天上飞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又暗示了此桥的悠久历史。次句仅七字,但“泱漭”“急湍”等字,已足以表现出卢沟桥下水势的阔大和凶猛。
也许王鸣盛主要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对卢沟桥的地理方位似乎更感兴趣,也许他这次行色匆匆,无法对卢沟桥作更为仔细的观察,所以他三、四句并没有对卢沟桥本身作更为细致的描绘,而是转到了对该桥地理交通上的重要性的描写。“马邑”即今山西朔县,“太行”即太行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而北京西郊的西山又属太行山脉,故此处借此点出了卢沟桥的交通位置。由于作者用了“风烟”“一线”“紫翠”“千盘”等词汇,所以这些描写一点也不嫌刻板,仍使人沉浸在芦沟风光的领略之中。
平心而论,此诗的后四句似不及前四名有力。三、四句若依现在的文法和读诗习惯来说,应该是“荒鸡喔喔唤人早,晓色苍苍照影寒”。但这里为了平仄和谐,才有此倒文。这在古诗中是常有的。至于“喔喔”“苍苍”这些叠词的运用,在七律诗中也是常见的。唯独末句的“又听”二字,细品下来,反觉更有味一些,因为“又”者,当然是不止一次了,作者的旅途辛劳、憔悴面容,均可由此想见。
如果比较确切地说,此诗并不是专咏卢沟桥,而是过卢沟桥,因为后四句分明是写作者的行旅之况,鉴于这一缘故,诗题若标为“过卢沟桥”,可能更为贴切。不过,古人作诗,虽有讲究题目的,但大多数还是随意命题,远不及对诗本身的讲究。
(孙琴安)
【作者】
王鸣盛(1722-1797),字凤喈,号礼堂,又号西庄、西沚,江苏嘉定(今上海市)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内阁中书、礼部侍郎、光禄寺卿等。精治史学,亦工诗文。有《十七史商榷》《西沚居士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