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束熙之雨后原文
和束熙之雨后
王令
猎猎风吹雨气醒,谁翻碧海蹋天倾?
如何农亩三时望?只得官蛙一饷鸣。
何处断虹残冷落,有时斜照暂分明。
雷车改辙云藏迹,依旧晴空万里平。
【注释】
醒(xīng):此处读平声。
和束熙之雨后赏析
王令长期在外地教书“糊口”,过着清贫生活。束熙之是他童年时代在扬州的“同门”。(《和束熙之论旧》)他同老友分手十年,此诗是久别重逢之作。
王令性喜“幽僻”,酷厌暑热,对清风、甘雨很有好感。“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暑热思风》)他想借“清风”驱散“赤热”,正体现了身居斗室,心“忧天下”的怀抱。此诗着重描写一场阵雨后的自然景色,从侧面反映了农家望雨的迫切心愿,也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切盼甘霖、广济黎元的思想感情。
诗题是“和雨后”,但首联却从雨前写起。“猎猎风吹雨气醒”,一开头就表现出先吹风后下雨的生动情景。风声猎猎而起,大雨沛然而至。清风吹来了凉雨,也赶走了暑气。人们从闷热中顿时苏醒过来,身心都感到舒畅。“谁翻碧海蹋天倾?”写得很有气魄。诗行中闪现出一个手挽碧海,足蹋银汉的巨人形象。“谁”能倒翻海水,倾泻天河,使人们普沾滂霈?恐怕只有雨师了。诗人写的是大雨降落时产生的颇带浪漫味的奇想,但他的济世激情,也因之得到体现。这一富有雕塑感的诗句,使全诗增色不少。
次联“如何农亩三时(春、夏、秋)望,只得官蛙一饷(片刻)鸣”。写阵雨来势猛,收场快,未能收到润泽之益,于对照中含蓄表达出诗人关怀农务的感情。雨师翻碧海、蹋天河的努力,并没有满足农家三时望雨的急需,却只为田中鸣蛙提供了片刻的活动场地。雨后蛙鸣,本是常有现象。由于诗人从晋惠帝蛙鸣为官、为私的典故中拈取“官蛙”(意指在官地的蛙)二字,人们很自然地就把它同向上级虚报雨情时自“鸣”得意的官府爪牙联系起来。这样,上下两句就在“官”、“农”之间无形中作了划分。其中“望”、“鸣”二字,很传神。为什么农家的渴“望”落空,只听得声声聒耳的“官蛙”鸣呢?此联用的是流水对法,十四字一气直下,在“如何”、“只得”四字夹带下流溢出的爱憎之情,依约可见。
三联摄下了阵雨初停的空中图像。暴雨适过,乌云在天。长空一角偶然浮现断虹残影,不免显得“冷落”。天边有时漏出一道斜阳,光照“暂”觉“分明”,须臾又被遮掩。此联写暴雨初霁,而层云未散的景象,很切“雨后”之题,但“何处”、“有时”、“残冷落”、“暂分明”等疑似不定之词,也微露出诗人的主观感觉。它写的虽是骄阳尚未取得空中优势的实景,却隐隐反映出诗人不满意暑热继续抬头的感情倾向。
四联忽然出现了纤云尽敛,晴空万里的场面,同首联恰恰形成尖锐对比。这时赤日又逞炎威,盛暑重新肆虐。“雷车(雷神之车,此处化用《搜神后记》阿香推雷车典故)改辙”,云神“藏迹”,雨师布就的阵势,只好自行解散。“依旧晴空万里平”这是晴色满空、万里无云的辽阔天宇的写实,流露出诗人对骄阳和暑热肆虐无能为力的怅惘心情。作为名句,它和“谁翻碧海蹋天倾”,同样为人们传诵。
此诗成功地写出了阵雨乍来乍止的生动过程。在景物描写中注入了诗人的感情,不愧是一首融情入景的佳作。诗人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与写景过程相渗透,只要掌握二三联中各句句首的关键词语,就能了解诗人赋予它们的真正含意。
在艺术结构上,此诗前半、后半壁垒分明。前面的“谁翻碧海蹋天倾”,同后面的“依旧晴空万里平”,各自摆开阵势。最后倾盆阵雨虽然敌不过似火骄阳,但诗人对前者很表好感,却是非常明显的。
(陶道恕)
【作者】
王令:(1032—1059)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以教书为生。擅诗文。其诗风格奇崛豪放。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集》、《十七史蒙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