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赏析-王昌龄古诗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2 16:26

芙蓉楼送辛渐作品原文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赏析-王昌龄古诗作品

芙蓉楼送辛渐注释译文

【注释】

①芙蓉楼:在今江苏镇江西北角。

②玉壶:光明洁白意。

【译文1】

冷雨夜,你来到吴地,早晨送你离开时我看到了楚山孤独的身影。洛阳的亲朋好友要是问起我的近况,你就转告说我就好像是玉壶中的一片冰心,我想念他们。

【译文2】

寒雨与江天相连,在夜晚潜入东吴,清晨送别友人便觉得楚山无比寂寞孤独。如果洛阳亲友探问,请转告我依然像玉壶一样高洁。

【译文3】

寒雨与江天相连在夜晚潜入东吴,清晨送别友人楚山无比寂寞孤独。洛阳的亲友如果向你探问,就说我心如冰洁盛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赏析-王昌龄古诗作品

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评点

【赏析1】

本诗大约是在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以后,王昌龄在江宁(今南京市)任县丞时所写,是诗人为朋友辛渐所写的送别诗。它描绘了诗人和朋友在清晨江边离别的情景。芙蓉楼,在唐代润州城上西北,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辛渐,王昌龄任江宁县丞时的诗友。

第一句从昨夜之雨写起,为送别营造了清冷的氛围。蒙蒙的细雨笼罩着江宁,交织成一片没有边际的网。夜晚的雨增添了清寒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感伤气氛。那寒意不止弥漫于满江轻烟细雨中,更侵入两个即将分别之人的心中。“连”描写出雨势的连绵平缓,“夜入”描写出雨趁着黑夜悄然而来,则诗人因为离愁满怀而整夜无眠的情形也自然可以想见。中晚唐时期的诗常常描写落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里残荷上的雨声,而诗人却并未从听觉、视觉与想象等角度实写秋雨的细节,而仅用一句“连江夜入吴”写雨势,用浅淡的笔墨渲染出满纸细雨,也用浩然的气魄衬托出“平明送客楚山孤”的辽阔意境。

第二句里的“平明”点出送友人的时间;“楚山孤”三个字,不仅写明了友人的去处,而且暗中表达了诗人送友人时的心情。早晨,天色已亮,辛渐就要上船北还。诗人远望江北的山峦,想到友人一会儿就会消失于楚山之外,顿时产生了孤独寂寞之感。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江水逝去。浩渺的江水原本就最容易引起离愁别绪的联想,唐人从中而得的佳句也早已数不胜数。这里,诗人以此句抒发了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诗人写的是自己,却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上句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诗人后两句的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透无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莹纯洁的冰心,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此外,诗人在这里也是用玉壶、冰心自喻,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信念。

全诗情景交融,浑然融为一体,蕴涵着无穷的韵味。

【赏析2】

此诗是王昌龄贬为江宁(今南京)丞时所作。诗的第一、二句就渲染了一种逼人的冷落气氛:在一个寒雨之夜,诗人陪着客人进入吴地,次日清晨客去之后,诗人眼前,只有一片楚山孤影而已。“寒”、“孤”二字,透出诗人在坎坷仕途中抑郁难平的悲苦心情。三、四两句从“送客”宕开,将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心若怀冰”、用冰来比拟心的纯洁,鲍照在《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用玉壶冰来比拟清白的意思概括成简练生动的“一片冰心在玉壶”,以此昭示远方朋友--诗人是有冰清玉洁的品格和操守的。表达了自己不同流俗的抗争精神。同时,诗人对任江宁丞这件事是怏怏不快的,这种情绪在本诗中也曲折含蓄地反映了出来。

王昌龄曾被贬为龙标尉,这首诗当是他从贬所回到江宁以后所作。诗的前二句以寒雨连江、楚山孤独衬托送别的气氛,既写出相聚的短促,又关切友人旅途中的孤苦,体现了一片友情。后二句以冰心、玉壶作比,昭示远方的亲友,表明自己光明磊落、廉洁自守的节操。诗中的比喻极富象征意义。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赏析-王昌龄古诗作品

【赏析3】

这首诗是王昌龄借送行而作的自白。作于江宁丞任上,诗人的好友辛渐正要北上洛阳。唐人惯例,亲朋好友离别,送者往往陪送一天路程,在客舍小住一宿,第二天早上正式分手。王昌龄这次就从江宁送辛渐到润州(郡名丹阳,今镇江),辛将由运河取道北上。润州西北城楼叫芙蓉楼,当日饯宴就设在楼上。

润州地处楚尾吴头,在大江南岸,北面有北固山、金山等。前两句的表层意义是雨夜行船送客到润州,已临吴地,第二天早上客即离去,只留下孤独的楚山。“夜入吴”的本来是人,但紧接“寒雨连江”为言,似乎这无边烟雨也是从江宁追到润州来的,对于别情是重重的一笔烘托。“楚山孤”则更多地带有主观感情色彩,这“孤”主要是心理上的感觉。

一般地讲,好友的突然离去,总会使人产生孤单的感觉;特殊地讲,一个遭遇到不公正待遇的正直的人,在心理上更需要亲友的理解和支持。辛渐的离去,自然会使王昌龄感到特别失落。所以这个“孤”字分量很沉,它直接逼出以下的表白。

王昌龄是京兆人,在洛阳亦有亲友,因为辛渐今番前往洛阳,王昌龄当然会有所嘱托。给远方友人一般地捎个口信,只要“平安”二字就行。而王昌龄的口信却很特别:“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细味这句话,不是问候性,而是表白性的,而且还加上了“如相问”三字,这就耐人玩味了。这两句诗通常被解释作“言己之不牵于宦情”(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分明是受南朝宋鲍照“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的暗示太深,对王昌龄有点不关痛痒。更普遍的是被引用来表友谊之纯洁,不是诗的本意。须知王昌龄当时是贬在江宁,为官方舆论所不容,而他又是一个名气很大的诗人,这无疑更助长了某些流言蜚语的传播。所以辛渐此去洛阳,亲友们一定会向他打听有关情况,所以王昌龄要托辛渐捎一句话。“冰心”一词见于《宋书·良吏传》陆徽语:“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玉壶”一词出自鲍诗,两个美好的意象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冰心玉映的拟人形象。

美的语言也昭示着美的心灵,王昌龄正是以这首诗,得到辛渐的理解,洛阳亲友的理解和千古读者的同情。

(周啸天)

【赏析4】

这是古代送别诗经典之作。成诗约在开元二十九年(741)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市)丞,此诗为诗人送别朋友辛渐所作,描绘了清晨和朋友在江边离别分手的情景。

诗前两句通过景物描写着力渲染离别的气氛。秋日寒雨,天地似被其笼为一体,在孤立的楚山前更显秋意瑟瑟,愈发显现离别之感伤。水天相依,无尽浩渺的图画充分展现了意境之宏壮开阔。而雨势之连绵不断也由“连”和“入”两个字表达得酣畅淋漓。

清澈无瑕的冰壶是诗人广阔胸怀、坚毅性格的象征。天明时分即是朋友登船远行之时。远眺江北群山,朋友的身影即将消失在楚山之外,不禁感到阵阵寂寥。友人可与洛阳亲友相聚,而自己却只有这同样孤寂的楚山相伴,空看逝去的滚滚江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自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纯净晶亮的冰心,即是对友人的极大告慰和思念,也表现出了诗人自身正直纯洁的品格。

全诗情景交融,浑然融为一体,蕴涵着无穷的韵味。

【诗人名片】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他的籍贯有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和太原两说。自幼家境贫寒,靠农耕以自足,开元十五年(727)方得以进士及第。起初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因博学,超绝群伦,调汜水尉,后获罪被贬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北归,于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并结识李白,后离京返长安任江宁丞。后因被谤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中,亳州刺史闾丘晓因忌才将其杀害。其七绝诗尤为出色,于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为后人推崇,被冠以“七绝圣手”之称号,更得“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美誉。

更多王昌龄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