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饮马度秋水》原文翻译赏析-王昌龄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2 16:25

塞下曲作品原文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饮马度秋水》原文翻译赏析-王昌龄作品

塞下曲注释译文

【注释】

①平沙:大沙漠。黯黯:一片阴暗。临洮:今甘肃岷县境内,地临洮水而得名,秦长城西起点。

②长城战:指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十月,唐将薛讷、王晙杀敌数万,“洮水为之不流”。咸言:都说。

③足:充塞。蓬蒿:泛指野草。

【译文1】

饮好战马渡过秋天的河水,水寒风冷胜过尖刀。平旷的沙漠上太阳还未西沉,昏暗中隐约望见远处的临洮。过去在长城边的苦战,人们都说将士们的意气很高。自古以来沙漠上黄尘飞舞,白骨累累散在蓬蒿。

【译文2】

让战马喝足水吃饱料,渡过秋水开赴边塞。水寒侵骨,疾风如刀。茫茫沙漠,西沉的夕阳还没有隐没,暮色中远望临洮朦朦胧胧。昔日长城争战频繁,将士斗志高昂可歌可泣。从古到今,这里只有弥漫于长城内外的滚滚黄沙;还有那荒草丛中的累累白骨。

【译文3】

饮完战马度过秋天的江水,江水冰冷寒风似尖利钢刀。无边沙漠天边残日还未落,昏暗中隐约地能看见临洮。想起昔日长城脚下鏖战急,都说将士们当年的斗志高。从古到今这里是黄沙弥漫,战士的白骨在蒿草中乱抛。

《塞下曲·饮马度秋水》原文翻译赏析-王昌龄作品

塞下曲赏析评点

【赏析1】

这是一首以长城附近边疆为背景所作的乐府诗。诗人通过追忆开元二年(714年)唐将薛讷大破吐蕃的故事,展现了战争的悲烈严酷,流露出诗人强烈的反战思想。

诗的前四句勾画了一幅晚秋塞外落日沙漠的景致,写尽塞外荒凉:即使江水寒冷、秋风凛冽,在战马饮完水后,大军便急匆匆地横渡秋水奔赴遥远边疆。广袤的沙地隐隐露出没有完全消失的夕阳,蒙蒙暮色中依稀可见临洮。“水寒风似刀”一句,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秋季塞外的凄凉萧瑟。

诗的后四句追溯以往长城发生的战事,展现了战后的惨烈景象:长城在古代是军事要地,这里战争频发,古往今来,有不少爱国将士在这里以身殉国。长城内外的滚滚黄沙上,掩埋在荒草丛中的列列白骨至今依稀可见,景象荒凉而悲壮。末句一个“乱”字,点明了将士们为国征战千里,最终却落得身死荒野,无人照管、掩埋、祭奠的凄惨下场。通过种种景象的展现,战争的残酷,不言自明。

诗人用语精简,以反衬烘托的笔法写景抒情,将战争的凄惨严酷展现得淋漓尽致。全诗弥漫着凄凉的气氛,秋水、寒风、黄尘、白骨、荒草无不尽显萧瑟肃杀之气,很好地烘托出了全诗意旨。本诗抒发了诗人对出塞军兵的同情、赞扬和对牺牲战士的哀悼,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反战思想,极具穿透力,读来苍凉悲壮。

【赏析2】

这首诗歌描绘了战争的残酷性。王昌龄赞赏边塞健儿的保家卫国,但对于无谓的战争、好大喜功的杀伐则有不同的看法。王昌龄在这首诗里写了一次战事:唐将薛讷、王晙带领兵马,饮马北方河边,转战北方疆场。“水寒风似刀”写出了征战生活的异常艰辛,他们在大漠尘沙中出生入死,攻下了临洮。“黯黯”二字可见战后临洮的肃杀。凯旋的将士们意气风发,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但是,大家可曾想到,自古及今,黄尘堆里、蓬蒿丛中,有多少战死者的累累白骨啊!“一将功成万骨枯”,有些将领,好大喜功,无视战士血肉,大肆攻掠,这种做法是该褒赞还是该贬斥的呢?诗人不一定实指那场战争而予批评,但诗意是很明白的:他不赞成那些无谓的征战、无谓的杀伐。全诗写得触目惊心,深刻表达了作者的厌战思想。

《塞下曲·饮马度秋水》原文翻译赏析-王昌龄作品

【赏析3】

这是一首以长城附近边疆为背景所作的乐府诗。通过追忆开元二年(714)唐将薛讷大破吐蕃的故事,展现了战争的悲烈严酷,流露出诗人强烈的反战思想。

诗的前四句勾画了一幅晚秋塞外落日沙漠的苍凉景致。饮完战马后急匆匆地横渡秋水奔赴遥远边疆,即使水寒风厉。广袤的沙地隐隐露出没有完全消失的夕阳,蒙蒙暮色中依稀可见临洮。

诗的后四句追溯以往长城发生的战事,展现了战后的惨烈景象。长城在古代是军事要地,频发战争,军兵誓死保卫。古往今来,长城内外荒草丛生,列列白骨在滚滚黄沙中依然清晰可见。

全诗弥漫着凄凉的气氛,用精简的语言却将战争的凄惨和严酷展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反战思想,对人民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极具穿透力。

【赏析4】

这首诗追忆了开元二年(714)薛讷大破吐蕃事。是年,吐蕃十万大军进犯陇右,玄宗命薛讷阻击。薛讷大破吐蕃追奔至洮水,又战于长城堡(今甘肃临洮),杀获万人,玄宗大悦。此诗描绘了塞外战场严寒荒凉的图画。疾风如刀,黄沙遮天,白骨散乱,由此揭露战争的残酷,对战死的将士表示哀悼。读来悲壮苍凉。

更多王昌龄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