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原文
塞上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释】
①萧关道:在今甘肃固原县东南,为关中四关之一。
②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以及陕西一部分。
③游侠儿:自恃勇武、讲义气的人。矜(jīn):骄傲自夸。紫骝:骏马名。
【译文】
秋蝉在空旷的桑林里长鸣,八月后的萧关大道,行走着一队队威武的戍兵。塞内塞外秋风秋色,浸透着阵阵寒气,茫茫原野,处处被枯黄的芦草覆盖。历来幽并二州的将士们都在边疆沙场征战到老,切莫学游侠骑士,夸耀自己的坐骑有多好。
塞上曲赏析
【赏析1】
这首乐府诗歌,深情地颂扬了幽并二州的男儿英勇报国的精神,以苍凉艰苦的边塞环境来衬托将士们的吃苦精神。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都写得意气昂扬,可与岑参的边塞诗媲美。初秋时分,知了在树叶快要凋零殆尽的桑林里鸣叫着,萧关道上苇叶已经枯萎,征人来往频繁。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常在此时举兵掠夺,塞上形势非常紧张。但居住在幽州、并州的健儿,为了保卫国家,历来习于征战,在沙尘、战尘中度过了一生,他们不以此为苦,而是意气风发,做好御敌的准备。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国家才得以安全。诗人对他们是满怀敬意的,一句“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说出了征战之士的辛苦,也写出了他们的豪情。诗人对那些只夸耀自己的骏马的市井无赖和锦衣少年们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赏析2】
塞上曲,出自汉乐府《出塞》、《入塞》,为横吹曲辞,唐为乐府新辞。本诗是王昌龄反战边塞诗之一,描写了塞上的秋寒萧索,出征塞外将士老死荒漠的凄惨境遇,警戒青年人不要像“游侠儿”一样恃勇矜夸。
全诗以写景起笔,通过描写边塞秋天景色营造出一种肃杀悲凉的氛围。“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悲鸣的秋蝉;凋落的桑叶;齐步行进在八月萧关大道上的一队队戍边士兵;塞内塞外都是由枯黄的芦草覆盖的苍茫的原野,在秋风侵袭下透出刺骨的寒意。这四句诗都是对边塞景象的描写,秋意浓浓,寒苦悲凉之意仿佛历历在目。
诗的后四句主要写戍边的情境。“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来自幽州和并州的勇士,青春年华都挥洒在边疆战场上;接着,诗人发出对时事的喟叹,感慨与同情并发——“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奉劝好胜的青年人莫要像那些逞意气而轻视生命的人,只知道炫耀自己的骏马来显现自己的勇猛。诗人以凝练的语言传达出充沛饱满的感情,声声实在,句句真情,让全诗读来意气昂扬,慷慨动人。“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相得益彰,抒发了诗人的悲壮情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不顾将士死活的戍边政策的不满和阵亡将士的沉重哀悼,抒发了浓厚的反战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