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纱女原文
浣纱女
王昌龄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浣纱女赏析
钱塘江在今浙江省,流经杭州入海,它的上游一段叫富春江。此诗赞美钱塘女儿的美好。诗的前两句是从正面对江上女儿送行热烈赞美。用的是倒装。本来应在钱塘江畔看到了“胜花”的女子,才产生她们是谁家女儿的想法,正像人们见到非常可爱的孩子,会情不自禁地自语道:这是谁家的孩子呀!这样可爱!所以,“是谁家”是用反诘的方式来表达的赞美语,充满了惊喜赞叹的感情,用意并不是在询问她们是谁家姑娘。写女子之美只着“胜花”二字,简洁但却形象。
照一般写法,三四两句还可以写如何“胜花”,但此诗并不这样构思,并不紧接上文对女子的美做进一步的具体描绘,而是把笔宕开,又引用历史故事对女子进行赞美。史书记载,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勾践为了求和,并使夫差荒淫失政,贡美女西施、郑旦给夫差,夫差非常宠爱。西施、郑旦都是越国苎萝山(在今浙江诸暨县南)鬻薪(柴火)者之女。钱塘江古为越地,故作者看见钱塘江上的美丽女儿,很自然地联想到西施、郑旦,觉得江上女儿同她们一样美丽。诗意是说,如果是在春秋吴王夫差时代,钱塘江上这些女儿,定会像西施、郑旦那样被选送吴宫,被深藏于吴宫之中,不得出来,但现在已不是过去,今天她们公然出来浣纱了。“纱”,是轻薄的绢。一群比鲜花还要美丽的女儿,在碧绿的江水中浣洗着轻纱,她们欢歌笑语,她们那花一样的脸庞和红裙绿袖,映着碧绿的江水和水中的轻纱,这是一幅多么迷人的图画!“公然”二字不仅含着作者对世事清平的衷心赞美,还表现了女儿们浣纱时的喜悦心情。单说“胜花”,不免有些笼统空泛,西施、郑旦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美人,引西施、郑旦来比拟,就使江上女儿之美变得更加具体,给人留下许多想象的余地。引吴王之例,还使作品在赞美钱塘女儿的同时,对历代的荒淫统治者,进行了讽刺,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恰当地引古代史事来表现现实生活,不仅可以把现实生活表现得更加充分,还使人感到新颖可喜,这正是此诗在艺术手法上的成功之处。
(王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