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古诗赏析-王勃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2 15:23

山中原文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古诗赏析-王勃作品

山中赏析

这首诗是王勃在流寓巴蜀(今四川)期间写的,题中的“山”指蜀山——川北和川西都有山区。诗人寓蜀的由头,是因为他在长安沛王府中写了一篇游戏文字——《檄英王鸡》,不幸被毫无幽默感的唐高宗读了,认为有挑拨亲王之嫌,一怒之下将也逐出王府。一个年轻才子,就此断送了前程,其心情之悲苦,是不言而喻的。这首诗写的不是一般人的乡情,而是一个失意者的乡情,则思过半矣。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这两句写滞留他乡的悲苦心情。在唐代,人们入蜀一般走陆路,即川北蜀道,而出蜀则一般走水路,即川南长江。因为诗人的思绪是出蜀,所以开篇就写“长江”,写渴望还乡而不得的心情。“长江悲已滞”句,语意上具有模糊性。若读为作者因为久滞长江上游(巴蜀)而悲伤,则诗意寻常。不过,一句也能抵“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南朝齐谢朓《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两句。若读为长江之水悲伤得流不动(所以自己不能还家),是移情于物,给久滞他乡以一个本不成立的理由,则诗意奇崛,翻出了六朝诗人的手心。正是这种语言上的模糊性,造成了汉语诗歌不可穷尽的魅力。

再说“将归”,这个词初见于宋玉《楚辞•九辩》:“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意指游子,即将归之人。“送将归”是送行,“念将归”是思归,一字之改,意味顿别。“万里念将归”也可两读,既可读为万里以外家人对游子的思念,也可读为远在他乡的游子苦苦思归。作后一种读法,在抒情上比较接近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又使人联想到作者所写的“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其心情的凄苦,可想而知。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如果说前两句着重写游子的心情,这两句则着重写他所处的气候(秋风)和环境(山中)。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是摇落的季节,深山老林中,一阵秋风就能吹下成片的落叶,树上叶子越来越少,地上叶子越来越多。常言道“一叶知秋”——一片落叶都能引起萧条的感觉,何况漫山的落叶!何况“山山”的落叶!实话说,秋山中明丽之物亦多,如石泉、松枫等等。然而诗人只写“山山黄叶飞”而不及其余,这是艺术上的剪裁和选择,表现出落魄者别有怀抱。这怀抱用《楚辞》的话说,就是“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诗题“山中”的出处,就在这里。如果说山中本来就“不可以久留”,那么,秋风萧瑟的山中就更不可以久留了。所以,这两句的写景中,也暗含王孙思归之意。

挹《楚辞》之芳润,是这首小诗的一个显著特色,表现在题目上,也表现在措语上,也表现在比兴起结(以景起、以景结)的手法上,因此它的意境格外缠绵。此外,三句的“况属”二字和首句的“已”字相映带,有递进之致,故结构紧凑;末句的“飞”字和首句的“滞”字相映带,有跌宕之致,故意象生动。

(周啸天)

更多王勃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