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庐山宿栖贤寺原文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游庐山宿栖贤寺赏析
本篇是王安国游庐山夜宿栖贤寺感怀所作。庐山佛寺颇多,有五大丛林,栖贤寺是其中之一,为南齐参军张希之首建,屡经兴废,遗址在今三峡涧玉渊潭北。时诗人踯躅庐山,独宿佛寺,古屋萧索,四顾寥落,不免顿起遗世独立之想。这首诗就抒写了作者登览庐山的洒脱襟怀和情趣。
首联紧扣“宿栖贤寺”,以直叙入题。由于寺殿年久失修,故山风吹入,萧萧作响,而卧寝不得周严,寒气难免侵入。“弊裘”句由上文生出。因寝卧不宁,故而“弊裘起坐”,由“古屋萧萧”,而生“绸缪牖户”之想。“绸缪牖户”出自《诗经·豳风·鸱鸮》,意思是缠绕束薪,修补户牖。这一联切题叙事,且渲染出一种夜宿深山古寺的萧索阒寂气氛。
由于中夜不眠,得以目睹深山夜景。次联集中笔力摹写庐山之夜。层峦叠嶂中,皓月当空,皎洁的清光,简直把整个大千世界变成了朗朗白昼;一道山谷间,泉水淙琤,仿佛为寂静的人寰带来了风雨交至的萧瑟秋声。一句写山中月色,主要诉诸视觉;一句写壑间泉声,主要诉诸听觉。这里静景和动景互相配合,出色地构造了一个明净、透彻、幽寂、清寒的尘外世界,为人排解尘念、唤起遐思,布设了一种适宜的氛围。方虚谷谓王安国诗“佳者不可胜算,而富于风月,此诗三四壮浪而清洒。”(《瀛奎律髓》卷一)正指出这两句的独特气韵。
沉浸于如此境界中,自然会俗念藏形,世虑顿释,于是脱口咏出“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两句。“尘中”,犹言尘世、尘网,包括世俗社会和市井闹区。踪迹进入尘世,则难免有俗务牵累、世事羁绊,着一“惭”字,表示了对世俗桎梏的不甘和不满。由此生出了“期”字,只消“心期物外”,自会无求无欲,身心恬然。物外即世外,《唐书·元德秀传》载德秀“陶然遗身物外”,元氏以置身物外,求得精神超拔。诗人则虽“迹入尘中”,却能“心期物外”,而达到泊然无求的境界,似更为通达。两句一写形迹,一写心神,结构相对,内容相反,而意义上又有递进,连贯而下,对仗中具有气韵流动之美。
虽然“心期物外”无妨“迹入尘中”,但离开这宁静高洁的环境,毕竟不无感喟,因而尾联有“须惆怅”之语。庐山长松林立,今日尚有“松树路”之名。天明首途,穿越松柏蔽空的山路,恐怕会怅怅不已吧!正由于此,如今片刻留伫,岂忍无诗题咏,虚此一游?这两句,“须惆怅”一转,“忍更”再转,而收到题诗留念,甚合登览诗旨趣,最为得体。“忍更”二字强调必须有诗,表达出对庐山清境的低徊依恋,颇有余音袅袅之致。
(刘乃昌)
【作者】
王安国:(1028—1074)字平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安石弟。幼敏悟,以文章著称于世。熙宁元年(1068)赐进士及第。除西京国子监教授,授崇文院校书,改著作佐郎、秘阁校理。与兄政见不合,非议新法。安石罢相,被吕惠卿以事夺官。有《王校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