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春日》原文赏析-王安国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2 14:12

西湖春日原文

西湖春日

王安国

争得才如杜牧之,试来湖上辄题诗。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浓吐杂芳熏巘崿,湿飞双翠破涟漪。

人间幸有蓑兼笠,且上渔舟作钓师。

【注释】

巘崿(yǎn è):指山。巘,小山(见《诗·大雅·公刘》《毛传》);崿,崖(见《文选》张衡《西京赋》李善注)。

西湖春日赏析

王安国很喜爱杭州风光,曾有“游览须知此地佳”(《杭州呈胜之》)之句。《西湖春日》是王氏在杭州游览西湖春景所作。此诗曾误入《林逋集》,《宋诗纪事》已改署王安国。

只有超群的才华,方配摹写非凡的胜景。如西湖这样驰名天下之景,需要有杜牧那样的才情,前来挥笔题咏,才算得上不虚此游。然而,这如何可能呢?诗篇一开端,就用感喟企望的语气,披露了诗人对西湖的赞赏之情。杜牧因写过许多描摹湖山的名作,而深受人们推崇,故李商隐有“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杜司勋》)之句。这里借企慕杜牧来赞美西湖———怎能得有杜牧那样的才华之士来西湖题诗,以赞誉人间的美景呢?写法上是借客尊主,从侧面入题,振起全篇。

人间虽难得有杜牧的才华,但来到湖上,山光水色,赏心悦目,雅兴遄飞,岂可不吟诗呢?以此,中间四句转入对西湖春景的正面描写:西湖边处处寺院,缭绕着袅袅飘动的春烟,时而传出一阵集合僧人饮茶的鼓声;孤山下楼台亭榭,披上了夕阳的霞光异彩,屋角间高插着招徕顾客的酒旗;起伏的山岩中,盛开着万紫千红的春花,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湖面游客的画船,冲破荡漾的波光摇曳前进,水花溅湿了刻画在船头上的双双翠鸟。这是多么细腻真切的西湖春光图!

中间四句,一句一景。写寺院,在春烟氤氲中响起茶鼓,足见其中香火之盛、僧徒之多;写楼台,于夕阳斜照中招展酒旗,暗示早晚游客不断,店铺繁忙。写山色,以“杂芳”烘染,“熏巘崿”三字,给人以浓香扑面之感。写湖光,借画舫点缀,“破涟漪”一语,写出游船的幽闲和湖水的平静。无论游山泛湖,还是寻访寺院,登临楼台,人们所领略的无不是一派赏心悦目、春意盎然的旖旎风光。这里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工笔刻画,不仅描摹出作用于视觉的生动画面,且从听觉、嗅觉、触觉各种角度,使读者感受到西湖春日的繁忙兴旺、欣欣向荣。

尾联抒写诗人对西湖的总体感受,意义上同首联呼应,措辞上也同开端绾合。人生难有杜牧之才,人间却幸有蓑衣和苇笠,湖上题诗也许才情不够,驾起渔舟做一名钓翁总还可以吧!总之,目寓西湖风光,恋恋不忍离去,不免产生栖身湖山的凝想和雅志,未能有诗才,幸能有蓑笠,不能作诗人,且可作钓叟。“幸”、“且”两词,回应上文“争得”,使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刘乃昌)

【作者】

王安国:(1028—1074)字平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安石弟。幼敏悟,以文章著称于世。熙宁元年(1068)赐进士及第。除西京国子监教授,授崇文院校书,改著作佐郎、秘阁校理。与兄政见不合,非议新法。安石罢相,被吕惠卿以事夺官。有《王校理集》。

更多王安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