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谢太后挽章二首原文
太皇谢太后挽章二首
汪元量
羯鼓喧吴越,伤心国破时。
雨阑花洒泪,烟苑柳颦眉。
事去千年速,愁来一死迟。
旧臣相吊后,寒月堕燕支。
大漠阴风起,羁孤血泪悬。
忽闻天下母,已赴月中仙。
哀乐浮云外,荣枯逝水前。
遗书乞骸骨,归葬越山边。
太皇谢太后挽章二首赏析
挽章即挽诗,是专为悼念死者而作的诗。
太皇谢太后名道清,天台(今属浙江)人,理宗皇后。度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时汪元量以善琴入宫,事之。咸淳十年(1274)七月度宗崩,年仅四岁的嘉国公㬎即位,谢太后临朝听政,不久被尊为太皇太后。在此后的岁月里,国运既衰,君弱臣寡,谢太后尽力支撑,为维护南宋政权作出了一些努力。德祐二年(1276)元兵攻下临安,赵㬎向元人上表乞降,称是“谨奉太皇太后命”而为之,汪元量也有诗云:“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佥名谢道清”,可见在灭亡前夕的南宋,谢道清是国家大事的决策人,也是朝廷权力的象征。谢太后卒于宋亡后数年。这两首诗在元人统治下悼念宋朝旧主,实际上是对故宋的挽歌,表达的是作者的亡国之痛,和一般的挽诗不同。
第一首用国破引出谢太后的北迁。首联点明国破。羯鼓系胡乐,这里代指元军,“喧吴越”是说元军攻下临安,这两句用震耳惊心的羯鼓声起头,突出了元军的强大声势,宋军无力抵抗,导致国亡,“伤心”二字也因之更见分量。颔联借物寓情,前一句说花瓣上落下的雨滴就像哀悼国亡的泪水,后一句说对着这样的悲惨局面,连柳也为之颦眉。这两句是从杜甫《春望》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化来,烘托出作者的亡国之痛。颈联由写景转入议论。“事去”之“事”指国家灭亡之事,“千年速”是说很快就成为陈迹;“一死迟”是诗人自陈胸怀,表明自己没有以死殉国,仍然苟活下来。这两句在对比中作者把自己的命运同南宋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感情越发强烈。尾联铺叙。“寒月”借指谢太后,与后一首中的“月中仙”用法近似。“燕支”,山名,在今甘肃境内,是汉代匈奴活动的地区,这里代指元都。宋亡后谢道清被掳北上,软禁在元大都(今北京),所以说“堕燕支”。这首诗用南宋故地吴越开头,用北地燕支结尾,作者的匠心于此可见。
第二首专写谢太后之死。首句用大漠阴风起兴,这种狂风卷地、昏暗无边的环境气氛,把谢后之死渲染得感天地泣鬼神,与前首一样,一开始便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羁孤”是作者自指。汪元量初随太后北上,后乞为道士南归杭州。在饱尝了亡国、作囚、漂泊的痛苦之后,如今又遇上旧主逝世,所以“羁孤”二字含着无限的酸辛。颔联说太后之死。据《西湖志余》记载,谢道清母毛氏怀她时就曾“夜者梦五色霞罩体”。《宋史》本传更说谢后幼时浑身黧黑,一目有瞖。长大后却突然“病疹,良已,肤蜕,莹白如玉”,接着又被医生治好了眼睛。关于谢太后本来就有这么多神奇传说,后来又是“天下母”,所以“月中仙”三字也就并非俗套。颈联作宽解之词,说哀乐、荣枯都不足计。在元人统治下一个故宋遗老如此故作达观之语,无异在说生有何益、死何足悲,因而潜藏着更大的悲哀。尾联叙太后遗书。国破身亡,她不能如前辈后妃那样入葬皇陵,对于一个颇有作为的太皇太后来说,这是十分难堪的,因而作者用遗书和归葬结束全篇,非常得体。
这两首诗各成整体,同时又相互照应、巧设过渡。在用词上作者能使普通词语别见新义,增强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如用“喧”字写羯鼓,便可以在鼓声聒耳的同时看出胜利者志得意满的神态;用“悬”字写泪,既写血泪难抑,又写哭诉无门,表现了诗人的困难处境;用“赴”写飘然仙逝,一方面跟“月中仙”配合无间,一方面又同“哀乐”、“荣枯”的议论相一致———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选词用字的精当。
(李济阻)
【作者】
汪元量:(1241—约1317)字大有,号水云,一说水云子,临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咸淳进士。南宋末,以善琴供奉内廷。元灭宋,随三宫被虏北去。曾访文天祥于狱中。后为道士南归,往来于匡庐、彭蠡间。所作多纪实诗篇,述亡国之痛。有《水云集》、《湖山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