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拟古九首》(选二)原文翻译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2 12:26

拟古九首(选二)

陶渊明

拟古九首其一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注释】

1、扇:吹动。微和:轻微温和。

2、竟:终,尽。太息:叹息。

3、此:指佳人所歌。

4、灼灼:鲜丽貌。华:同花。

【赏析】

晋宋易代是诗人一生中遭遇的最大的世事变迁,身为晋室重臣的后代,诗人自然深受打击。在此期间,他曾以《杂诗》、《拟古》等为题,写了一批深有寄托的咏怀之作。这首诗在《拟古》九首中排位第七,所拟是诸如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一类作品。在一个晴朗的春夜,美人的歌声在和风中飘荡。这是一个绝色佳人,她喝着酒,唱着歌,通宵达旦,沉醉忘情。唱完了歌,她不禁面对良辰美景长长地叹了口气,深有感触地想:就像那云间的明月、叶中的鲜花,虽然都有一时的光艳和美好,但又怎能长久呢?话说得平和婉转,涵义却十分沉痛。钟嵘在《诗品》中把此诗视作陶诗的别调,说它在质直的风格中独具“风华清靡”,不是人们通常所见的“田家语”,很有见地。清人方东树在称它“清韵,情景交融”的同时,又指出“盛唐人所自出”(《昭昧詹言》卷四),可见对盛唐诗人也深有影响。

陶渊明《拟古九首》(选二)原文翻译赏析

拟古九首其二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注释】

1、壮:健壮。厉:意气风发。

2、张掖:在今甘肃西部。幽州:在今河北东北部。两地在古时均为边塞重镇。

3、首阳:首阳山,在山西永济。相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此采薇充饥,终至饿死。薇:野菜。

4、易水:在河北西部。《史记·刺客列传》载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前去行刺秦王。

5、丘:指坟地。

6、伯牙:春秋时人,因善鼓琴而与钟子期为知音,子期死后即断弦碎琴,以示世无知音。庄周:战国时楚人,与惠施友善。惠施去世,即不再与人谈说。

7、此士:指以上提到的伯夷、叔齐、荆轲、伯牙及庄周等志士贤人。

【赏析】

古代例有游侠诗,此即拟写之作。尽管诗人生活的东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隔江而治,他的足迹事实上从未远及中原边塞张掖、幽州等地,但怀想少年时壮志凌云、意气风发的豪情使他思绪驰骋,笔墨飞舞。他想象自己曾像古代游侠那样,仗剑远行,在游历了古代边塞重镇之后,来到首阳山,饿了就像当年躲避周军的商代高士伯夷、叔齐那样采薇而食;又来到易水边,渴了就像为燕太子丹复仇的荆轲那样临流而饮。但古代侠义之士早已远去,只留下古墓座座。而路边两座高坟埋葬着伯牙和庄周,又使他怅然若失。这些贤达之士既然都已不可再得,那么他的行游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精神追求的迷茫与困惑,正与后来唐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相仿。前人评此诗说:“此篇无伦无次,章法奇奥。始而张掖、幽州,悲壮游也;忽而首阳、易水,伤志士之无人;忽而伯牙、庄周,叹知音之不再而避世之难得也。公生平志节,亦尽流露矣。”(吴瞻泰《陶诗汇注》卷四)其实,所谓的“章法奇奥”,实源于诗思的飞纵激荡,而行文的飘忽也有《楚辞》可为先导;诗人之力,在于化奇谲为平淡,运妙思于简章。

【相关阅读】

更多陶渊明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