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原文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注释】
1、扶疏:分布。
2、以上二句,言居处偏僻,车辙不通,常使故人回车而去。
3、欢言:犹“欢然”。言,一作“然”。
4、周王传:指《穆天子传》,书共六卷,记周穆王西游故事,郭璞注解。
5、山海图:即《山海经》图。郭璞有《山海经图赞》。
6、终:穷竟。这句是说俯仰之间可以穷宇宙之事。
读《山海经》赏析
《山海经》十八卷是记述古代神话传说奇物异境的书,汉刘歆校定,晋郭璞作注和图赞。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本篇为第一首,是总冒,写隐居多闲,耕种之余泛览图书的乐趣。
组诗《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此其第一首。它是组诗的发端,总写幽居期间农耕之余浏览图书的乐趣。从诗里描写的环境和表现的思想情调看,应当作于诗人归隐前期生活条件比较优裕之时,不可能晚于遇火的义熙四年(408)。
宋释慧洪《冷斋夜话》引苏轼语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趣。”这是苏轼对陶诗章法的总体把握,用之此诗也未见不妥。“散缓”和“奇趣”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诗人依靠什么使二者协调起来呢?我以为,就是统摄全篇的意脉——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喜悦心情。
诗先从节令宜人,景致秀丽落笔:“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初夏,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既不像春天那样“乍暖还寒”,也不像盛夏那样炎气逼人。诗人抓住这一季节的突出特征——“草木长”三字用一个长镜头来一笔概写,然后推出一个特写镜头,定格于枝叶四布的树木环抱着的草庐,突出居处环境之美。“绕屋树扶疏”,显然是田家风光,这不经意的一笔,为后文“既耕亦已种”的农事活动设下了伏线。
“众鸟欣有托”承接“草木长”“树扶疏”,既是实景,又含兴意,逗出“吾亦爱吾庐”一句。诗人自己喜上心来,同感沦于幻觉,故感到鸟儿似乎也乐其有托;而“众鸟”的“欣”,翻转过来又诱发了诗人的情怀,使得“我亦具物之情”,物与我,意与境,达到了妙合无垠的境地。
前四句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了“托身已得所”(《饮酒》其四)的满足,这是读书的必要条件,接着就写春耕春种已告结束,可以有暇读书。“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书,是陶渊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退居田园,有时难免要因繁忙的农务暂时中辍,现在农耕已毕,又可以无牵无碍地“还读我书”,这对“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的诗人来说,其欣喜岂待明言!
按说,继“时还读我书”之后,交代读什么书,全诗方能浑然一气。可是诗人却横空插入“穷巷隔深辙”六句,每两句为一场面,或叙事,或写景。乍看起来,使单一的主题变得复杂化,结构也“散缓”了许多。但是,只要阅读这几句时,不浮游于字面而深入体会,就会发现它的“奇趣”。它不是旁逸斜出的闲笔,而是句句都和读书相关;有了它,不但不会使主题变得芜杂,相反更为丰满。“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是说住处幽僻,道路狭窄,车辆不便行走,朋友很少往来,无人打扰,正好安心读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是说饮食足以自供,随时都可自酌,不为生计煎迫,正可无忧无虑地读书。“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是说春种刚毕,好风送雨,雨顺风调,不忧农事,大自然的深情赐予,正能助人读书。
至此,读书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下面遥接“时还”句正面叙述读书。“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点明读书的内容。末二句说读书的感受:浏览了《穆天子传》和《山海经》图,顷刻之间即可穷极宇宙,怎么能不高兴呢?以反问收束全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极写隐居读书悠然自得、陶然自乐的意趣,一个“乐”字贯通全篇,有时把这样的欢乐情趣熔铸在叙事之中,有时又借助写景把它呈现出来,有时则由诗人直接宣示。它好比一条丝线,把一个个零散的珍珠串联到一起。
(傅毓民)
【诗人名片】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的祖和父都做过太守,但在他少年时代生活就是贫困的。他自己曾做过几次小官,时间都很短。最后一次出仕做彭泽令是在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元年(405),在官八十几天就辞职归去。从此隐居躬耕,过了二十年的田园生活。他之所以退隐,固然和他天性淡泊,不受羁束有关,但主要还是因为当时政治黑暗,仕途污浊,使他厌恶。他的许多好诗是写农村生活和他在躬耕中体验到的人生道理,大都自然深厚,亲切有味。他也有少数诗篇说到政治,或表示他的政治理想,见出他对于世事并不曾遗忘或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