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原文
杂诗(其五)
陶渊明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杂诗赏析
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写了他少壮和年老后的两种绝然不同的心境:当年胸怀壮志,无比乐观;如今气力日衰,每多忧虑。他感慨余生无几,前途渺茫。但对“有志不得获”颇不甘心,他警戒自己,及时自勉。
诗篇开头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回忆自己少壮时期,是那样的乐观,不仅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即使没有碰到什么快乐的事,心里也常常充满喜悦。因为还没有经历人世的艰辛,所以对生活、对前途抱着无限希望。他以天下为己任,满怀的雄心壮志好像能超越四海。他奋发昂扬,敢于搏风斗浪,就好像大鸟要振翅远翔。这四句诗真切生动地写出了少壮时期的纯真感情和胸襟广阔、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
然而,如今这一切只作为往事保留在自己的记忆里。“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随着光阴渐渐地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少壮时的雄心壮志也渐渐消失了。由这两句诗过渡,于是笔锋便转向对老年境界的抒写。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前两句写自己的心境,后两句写自己的体质。如今,即使遇到欢乐的事,再也不感到高兴了,而且内心常常怀着许许多多的忧虑。这境况和回忆中的少壮时的一切多么不同。“无乐自欣豫”和“值欢无复娱”这是多么强烈鲜明的对照!在这样的对照中,包含着诗人前半生在仕途上的失意;包含着他看透了黑暗的政治,理想逐步破灭的痛苦;包含着岁月蹉跎、老大无成的失落感。而更使人憾恨的是,如今气质体力也在慢慢衰退,转而感到一天不如一天了。
已经逝去的少壮岁月那样惹人回忆,如今的境况如此令人哀伤,而瞻望未来,又是怎样呢?
诗人接着写道:“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前涂(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庄子·大宗师》中说:“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须臾”,犹“片刻”。“引”,在这里作“使”解。前两句是说,岁月的流逝正像《庄子》所讲的“壑舟”一样,尽管想方设法要留住它,它仍然要很快地逝去,不会有片刻的停留。时光的流逝也使我逐渐衰老,在人间不能长住久留。留给我的生命的旅程究竟还有多长?人生犹如行舟,何处是停泊的地方——我真不明白自己未来的归宿何在。一片怅惘迷茫压在心头,它足以将人沉沦于消极无为的境地。但陶渊明似乎还做不到“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旷达。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就证明着他并非“不喜亦不惧”。他神往自己的少壮岁月,他感伤自己的迟暮,他翘首自己的残年,其中有欣喜,有悲痛,也有惊惧。这一切也就证明着他对生的留恋,对现实的执著,对一生壮志未酬的不甘心。朱熹说过,陶渊明是“欲有为而不能者”。换成我们现代的说法,这就是说,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造成了他终生“有志不获骋”的悲剧命运。“不能为”,是他无法超脱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局限;“欲有为”则是他终生不渝地对待现实的执著精神之所在。请看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淮南子·原道训》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被陶渊明一直引以为荣而终生崇敬的他的曾祖陶侃也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古圣先贤的箴言他笃信不移,想到自己已逝的岁月再也不会重来,未来的日子所剩无几,这怎么不令人惊惧呢?在这种惊惧中,不正可以看出那种“欲有为”的精神的存在吗?所以,就整首诗来说,虽然充溢着浓重的感伤,但仍不失之过分的消沉。
这首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主旨在抒发屈赋“美人迟暮”的感慨,但却用以今忆昔的方式先写了少壮时的心境,并用这种令人怀念不已的往事回忆,反衬暮年落寞的心境。一乐一悲,一喜一忧,无乐自喜,有欢却悲,在反衬和对比中深化了主题。
(李 扬)
【诗人名片】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的祖和父都做过太守,但在他少年时代生活就是贫困的。他自己曾做过几次小官,时间都很短。最后一次出仕做彭泽令是在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元年(405),在官八十几天就辞职归去。从此隐居躬耕,过了二十年的田园生活。他之所以退隐,固然和他天性淡泊,不受羁束有关,但主要还是因为当时政治黑暗,仕途污浊,使他厌恶。他的许多好诗是写农村生活和他在躬耕中体验到的人生道理,大都自然深厚,亲切有味。他也有少数诗篇说到政治,或表示他的政治理想,见出他对于世事并不曾遗忘或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