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原文赏析-陶渊明古诗-魏晋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2 11:39

杂诗原文

杂诗(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注释】

1、西阿:犹言“西山”,和下句“东岭”相对。阿,大陵。

2、骋:伸展。志不得伸的意思作者在诗中屡有表示。

《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原文赏析-陶渊明古诗-魏晋诗歌

杂诗赏析

这是《杂诗十二首》的第二首,写中夜不眠,因时节变更的感觉引起事业无成的悲哀。

《杂诗》(其二)抒写的是,诗人在新秋月夜的斗室之中,有感于时节变易、岁月蹉跎而志不获骋,以至终晓难寐的悲凄心情。诗篇顺着时间的推移和一个特定的抒情环境逐步展开,井然有序地流泻出蕴藏在诗人内心的复杂、激动的情绪。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西阿”,即西山。“素月”,即皓月。日沉于西,月起于东,这是一天的薄暮时分。从薄暮到夜晚,月亮渐渐升高了。“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荡荡”,广大的样子。“景”,同“影”,这里指月轮。“皎皎空中孤月轮”,这时候它的清辉普照遥遥万里,在广漠辽阔的夜空显得多么明亮!诗人在“万里辉”“空中景”之前,仅仅加上“遥遥”“荡荡”两个极普通的叠字形容词,便非常传神地写出了秋天静夜的月色。

接着,诗篇写道:“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这两句有补上绾下的作用:上句写风,月白而又风清,自是要补足这良宵清美之景;下句写人的感觉。时已中夜,夜凉如水,更经阵阵秋风吹入房户,榻上的枕席也变冷了。这“冷”是人体肌肤的感觉,而由这感觉陡然引起的则是抒情诗人在此时此境中的一种特殊的情绪体验,仿佛心情也有些清冷。于是,这一片风月构成的诗的境界中,便平添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感情色彩。这种境界足以触发人的复杂思绪。诗篇至此便了无痕迹,非常自然地转入了下面的抒情部分。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这二句是由“夜中枕席冷”生发出来的。敏感的诗人由“枕席冷”而觉察到气候已经起了变化,而气候的变化又使人意识到时令也变了。自然界的“气变时易”会触发人们多种多样的感念。如此清夜,诗人由此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辗转反侧,再也难以入眠。而由于失眠才感到夜晚是那样的漫长!

孤寂,无聊,郁结心头的苦闷多么想向人倾诉,一吐为快。然而,“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无予和”,即“无和予”。“和”,原意是和谐地跟着唱,这里指交谈。诗人说,我想倾吐衷曲却没有人和我交谈。百无聊赖,只好举起酒杯相劝我的影子一同饮酒以自慰了。“欲言”而“无”交谈者,举杯相劝的却是自己的“孤影”。那种孤寂、无奈的苦闷心情,仅用这两句诗表现得又是多么逼真、准确而深刻!也许天才诗人李白正是从这里受到启迪,在他抒发与陶渊明近似的情感时,写出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吧。

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如此痛苦,如此不能平静呢?或者说他想要倾吐的衷曲究竟是什么呢?诗篇通过一层层一步步的蓄势,到了结尾处,才将激荡在诗人内心的幽愤和悲凄,像涌泉似的喷薄而出。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正像后来李白所写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陶渊明在这里把抽象的时间人格化了。时间毫不留情地把人扔弃下而一去不返。但“去日苦多”的最大憾恨,却是自己的壮志不能施展。想到这一点,诗人不禁满怀悲凄,通宵达旦,心情实在无法平静了。至此,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就全部凸现出来。

一位绝俗高蹈、傲兀旷达的诗人,对“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竟是如此深致悲凄,万分憾恨,可见他到底未能忘怀现实,对自己无所作为多么不甘心。而这首诗就因为表达了“有志不获骋”的思想,因而引起了历史上许多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以致蹉跎岁月、老死林下的志士们的共鸣。

这首诗从写景入手,因景而生情。空净清冷的环境气氛和孤寂悲凄的情感浑然融合。诗的语言明近流畅。全篇显示出冲淡中含有郁勃之气的风格。

(李 扬)

【诗人名片】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的祖和父都做过太守,但在他少年时代生活就是贫困的。他自己曾做过几次小官,时间都很短。最后一次出仕做彭泽令是在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元年(405),在官八十几天就辞职归去。从此隐居躬耕,过了二十年的田园生活。他之所以退隐,固然和他天性淡泊,不受羁束有关,但主要还是因为当时政治黑暗,仕途污浊,使他厌恶。他的许多好诗是写农村生活和他在躬耕中体验到的人生道理,大都自然深厚,亲切有味。他也有少数诗篇说到政治,或表示他的政治理想,见出他对于世事并不曾遗忘或冷淡。

更多陶渊明的诗

阅读排行